(黄山广电台讯/ 图文 凌衍、魏晓凡) 歙县岔口镇湖岭村是歙县南乡的山区村,地处岔口镇东北部,旧时从岔口去井潭都需要翻越途中的一道山岭,岭脚下的村庄以岭为界,岭外的小村庄是岔口镇上前山,岭里面的村庄叫岭里,再沿小源河往上游有一湾略平整的山坳,这村就是下湖村,不远处便是上湖村,对面的高山上有一个云端村庄这便是高庄村。2008年实行小村并大村,将湖村、高庄村和岭里村合并,取湖村的“湖”和岭里村的“岭”两字,写意山水汇聚成全新的湖岭村。
湖岭村地处偏远山区,湖从何而来?传说早在上古时期,在大洲源上游有个马栏基(在英富坑村外源口处),是天帝放养天马的地方,天帝准备将湖村前面的高山移走建个湖,供饲养天马饮用,原定于某天夜里荷仙领头,率领数名天兵天降前来移山,而高庄始祖是神龟下凡,他得知荷仙将要前来,知荷仙有洁癖,就召集山民半夜挑了许多大粪藏在山脚,等荷仙一出现,就从背后将大粪泼在荷仙身上,荷仙恼羞成怒和神龟大战三百回合不分胜负,一直战到鸡叫三遍,天亮了,高山还未移走,遂演变成如今的高庄村,而荷仙和神龟也化石成山,就是现在湖村上游井潭村的后山,上面是荷仙,下面是神龟,仍保留交锋时的姿态,合在一起叫“荷叶罩金龟”。
无论湖岭村是否有湖,她依然伫立歙南千百年,身上流淌着红色革命老区的血液,见证了徽州传统民俗特色的生根发芽,创造了独具山水之美的摄影胜地。
民俗特色之湖村
湖村自古繁华,民国时就是岔口以里高山汰物资供应和信息交流的小中心,旧时商贾林立,客商和驮货的毛驴川流不息。村里何姓居多,据当地的老人们讲,之所以叫湖村是因为村中的大部分人都姓何(荷),一方面是因为荷仙的缘故,另一方面祖辈认为,何姓只有与湖相伴,家族才能繁衍生息,兴旺发达,这叫相生互补。湖村中还有不少传统习俗:正月十四放水灯,正月十五蒸糕堆,二月初二烙层窝,五月十六冲灶司(灶神)和六月初六吃馒头等。
每年元宵节是湖村的重要节日,所有亲朋好友都相约这天来走亲访友,一系列民俗活动轮番上演,拜年、看大戏、吃蒸糕和红烧肉,其中最为热闹的就是正月十五蒸糕堆,可谓是地道乡土版本的“正月十五闹元宵”。村民要提前好几天去县城采购蔬菜,正月十四就要将大米浸泡后加酒酿磨成糊浆,待发酵后蒸成大饼状,切成四边形蒸糕。正月十四晚上放水灯,正月十五上午,乡村四邻亲朋好友齐聚在一起吃蒸糕,认识和不认识的人因为蒸糕汇聚一堂,由于来的人多,不仅吃,走的时候还能带走,所以要做很多蒸糕才够配上用场。当时还流传这么一句话:汪满田有嬉鱼灯,昌溪有舞草龙,叶村有叠罗汉,许村有舞大刀,湖村有蒸糕堆。
白天吃完蒸糕,晚上便开始嬉龙,俗称出灯。按族规,青壮年手拿扁担、棍棒到何姓祠堂门口集中,为嬉龙开路做准备,接着由长房出人,将龙头从祠堂中请出,由三房人把龙接上,上大路后,由二房人将龙拱(龙身)接上,先到先接,此龙由下湖沿路嬉到上湖村再回头;另一个方向嬉到弯弓山潭(外婆潭)现湖岭村委会西边回头,然后到下湖村河滩中盘龙。因下湖村水滩外到弯弓山潭河段是半山村的地盘,刘姓是从下湖村迁到半山村定居的,按风俗每年正月十五还要到下湖村做油馃,故此龙要嬉到弯弓山潭。龙眼睛是用两个安装三节的电筒组成的,龙拱和龙尾内遍插蜡烛,每段5根,中途还要换蜡烛,盘龙结束后抢蜡烛以示吉利,随后要在河滩上提前搭好的戏台上唱大戏。
此风俗一直到1958年底,1958年嬉龙还嬉到井潭、高庄、岔口等地,嬉到的村还要敲锣打鼓放鞭炮,把龙送回头。破四旧时该龙被毁,再难重现这般热闹场面。
红色革命之烈士墓
湖岭村是革命故事的发生地,她见证了峥嵘岁月,也承载了不可磨灭的红色记忆。如今的她正向后人讲述着一段又一段荡气回肠的民族史诗,徽州的土地,是革命的土地,是英雄的土地。
刘亦林烈士是湖岭村半山人,曾被国民党抓去做壮丁,吃尽苦头后逃离虎口。1943年8月,被在大洲源活动的游击队班长吴跃辉吸收加入游击队,成为皖浙支队武工队战士,依靠着对家乡的熟悉开始了游击生涯,而后于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刘亦林深入歙县南乡山区,率领队伍歼灭了七个伪乡公所。敌人实行封锁政策,刘亦林不辞劳苦前往唐里等地筹集款物,由于叛徒的出卖,刘亦林不幸被捕,他宁死不屈,1948年4月在浙江淳安九都牺牲。战友们将刘亦林安葬在烈士家乡——半山村的山脚下。
除刘亦林烈士外,还有为抗美援朝牺牲的刘淦生烈士,生前为志愿军201团1连战士,1953年1月在朝鲜牺牲。他们静静地躺在自己故乡半山村的脚下,用他们的军魂守护着家乡的一草一木,同时也警示后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人定胜天之高庄村
高庄村曾经是原岔口区“农业学大寨”时期的一面旗帜,村庄依山而建,眺望形似“布达拉宫”,错落有致,具有浓郁的山区民居建筑特色,构成了一幅神奇、古朴、壮观的画卷。进村的石阶已有几百年历史,整齐美观。高山水田、梯田、万吨储水池驰名歙县南乡,现保存完好的梯田是农民增收来源的宝地。高庄村有两个有名的人造景点:“万吨水池”和“人造平原”。
高山村地势险峻,古时有句话:“高庄湾坑头,拉屎不停留。”可以看出村庄的自然环境极其恶劣,农民要想从地里种出粮食尤为困难,为了改变生存条件,在“农业学大寨”时期,高庄村民自力更生,举全村之力开挖了“万吨水池”,解决了吃水难的问题。又用石头砌磅,仅靠人力搬运,填平沟壑,形成“人造平原”,让人难以想象完成这两项伟大的工程需要多大的毅力与恒心,而这也恰恰体现了高庄人不向困难低头,敢于挑战一切艰难的奋斗精神。
如今的高庄村开通了公路,新建乡间别墅和宽敞的停车场,生活水平也显著提高。人们在惊叹“万吨水池”和“人造平原”这两处奇迹的同时,高庄人那种为了改变恶劣生存环境,向往美好的生活,战天斗地、人定胜天的思想依然影响着后世。
摄影胜地之鲍家汰
鲍家汰,一个横亘在岔口后山半山腰上的村落,坐落在海拔近400米的高山上,民风淳朴,景色宜人,山上常年云雾缭绕,云海弥漫。通往村中的石阶古道保存完好,百年古树数不胜数,民居以土楼为主,依山而建,是目前保存较为完美的古村落。站在山顶,远可观小源河流水,近可看鲍家汰土楼,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景观创造了绝佳的摄影经典。
鲍家汰分里鲍家汰组、中鲍家汰组和外鲍家汰组,三村呈三角形相互拱卫,彼此相依,据说鲍家汰开山鼻祖是鲍氏三兄弟,因姓鲍而得名,鲍家汰如今只剩几十户人家。其中最为有名的便是土楼群,如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
层层叠叠的土楼,毛石垒的基础,形成了鳞次栉比、错落有致、质朴壮观的土楼群,它们依山就势,于青山白雾中,红枫烟雨里,构成一幅美丽的画卷。远远望去,墙上的飞檐仿佛一群黑色的鸟儿,点缀在黄色土楼之上,又像是在林中飞翔,风中散发着桂花、野菊花的香味,那种美实在叫人难以忘怀,如果再升起几缕炊烟,听几声犬吠鸡鸣,纵是外面的世界再好,不经勾起思乡之情。
美丽的湖岭村,一步一景。通村水泥路上放眼望去,小源河从上游经过河坝缓缓流淌,源远流长;马路边安置太阳能路灯,一排排整齐的房子在青山绿水掩映中显得格外漂亮,湖岭村积极探索农文旅融合发展之路,厚植青山绿水,依托传统产业,已建成1000余亩有机茶基地规模,拥有桑园1100余亩,还种植油菜、黄豆、有机茶、山核桃、毛竹、板栗、贡菊等。
正如《湖岭之歌》歌词中写到:“在古老的徽州,有一个村庄不小也不大,山中有村落,山下有人家,半山古道盘山卧,山涧清泉叮咚响,山花烂漫蝶飞舞,余晖脉脉映土楼,湖岭——我美丽的家乡,你像颗明珠撒落凡尘,你像传说的人间桃源,你让人梦里也神往相见;在红色的皖南,有一个村庄不小也不大,云雾起山岗,遍野飘茶香,小洲源水碧如玉,爱心桥畔琴声扬,粉墙黛瓦水中影,浑然天成水墨画,湖岭——我生长的地方,你与和谐相识结缘,你与幸福同行相伴,你是我心中永远的依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