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广电台讯(图文/魏晓凡 吴可)春日的暖阳下 ,一排排厚薄均匀的笋片整齐悬挂着,这是歙县徽城镇老树脂厂小区的居民正在晒干制笋干。肥厚的笋片到了冬天用水一发,加上咸鲜的火腿猛火烹炒,便是一道跨越时间的美味。“问政山红土壤长出的笋才好吃哩,别处的笋吃起来有点涩嘴,但问政山的笋吃起来甜丝丝的。”歙县林业局退休职工章阿姨指着问政山的方向说道。
问政山笋之所以鲜嫩味美,与其生长的自然生态环境密不可分。这里的山多沙土、质地松,加上竹农的生态化科学管理,所产竹笋以清香脆嫩、营养丰富、风味独特等特点驰名,享有“问政山笋甲天下”的美誉,在明清时期被列为皇家贡品。2014年,问政山笋成功获评“国家地理标识”。
每年3月,问政山的2000多亩竹园全面开园,寂静的竹林因竹笋而热闹起来,广大笋农纷纷入园,撷取大自然的馈赠,为人们带来舌尖上的享受。同一时期破土开园的还有歙县石门乡竹岭村,作为“安徽竹乡”,石门乡境内有毛竹近2万亩,毛竹蓄存量达180多万根,年产冬、春(鲜)笋及干笋500多吨。开园后,村民们第一时间背着竹篓上山挖笋,刚出土的白嫩鲜笋被直接运送到山脚下的收购点,由石门徽菜特色农产品加工有限公司统一收购。半天时间,每户人均进账200多元。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利用‘竹优势’,小笋子也能挖出大产业。我们将同竹岭村村民一道实现‘竹乡梦’”。竹岭村乡村振兴工作队队长罗京自信地说道。
近些年,歙县下“竹”功夫,持续推进低产竹林改造、丰产竹林培育等工程,科学规划竹产业发展,由数量扩张转为质量提升、由单一竹林经济转为复合竹下经济等转型升级,拉长竹笋产业链,提高竹笋的附加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