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新闻网讯 (图/文 朱媛媛 朱海涛)近年来,三阳镇立足实际,深挖自身潜力,在探索强村公司发展新路径上大胆尝试,为乡村振兴开拓新思路,激活村集体经济“主引擎”。
三阳镇共成立镇级振兴公司1个和村级强村公司6个。镇振兴公司于2021年12月30日成立,注册资本350万元。同时结合各村产业定位命名强村公司。目前镇、村两级公司均已开展经营活动,截至9月底,三阳镇已完成集体经济收入333.52万元,完成全年任务的102.62%,镇级振兴公司实现净利润45.42万元。
“变废为宝”打造村集体经济新引擎
一是弃土场再利用,开启“生态经济”。山核桃是三阳镇主要产业之一,2022年三阳镇在杭黄高铁弃土场上,投资130万元打造三阳镇山核桃水籽交易市场,对三阳镇镇域范围内的加工户进行集中整合,建设11个山核桃脱蒲间,装机11台套,对山核桃加工污水进行酸碱中和、絮凝沉淀、脱色处理后抽运至污水厂进行无害化处理,确保一江清水出新安。8月底项目投产使用,由叶村强村公司负责运营,日均脱蒲加工山核桃150万斤,日均交易额约600万元,山核桃季实现交易额超8000万元,打造皖浙最大的山核桃水籽现货交易市场。仅山核桃季的市场租金就给村集体经济增收12.1万元,全年预计可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超20万元。
二是弃渣再利用,促进“循环经济”。杭黄高铁施工遗留弃渣约20万吨,随意堆弃存在安全隐患,且治理和复垦难度大。三阳镇与县直相关部门沟通协调,由镇振兴公司实施弃渣处置项目,将弃渣加工为建筑材料,既消除了安全隐患,又节省了整治费用,可以给振兴公司带来近百万元的收入,同时加工企业租赁场地,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入5万元,实现了镇、村、企“三赢”,更为三阳镇循环经济发展打下扎实基础。
“变
一是抢抓露营热,点亮“夜经济”。由三阳镇中村强村公司对昌源河边建设高铁站时闲置下来的弃土场和荒滩,进行规划,打造了集烧烤、唱K、露营、游船等娱乐活动于一体的闲阳露营基地项目。强村公司发挥市场化运营模式,面向社会引进运营商,与黄山徽之家等文化旅游公司签约,村企联建,以强村公司做规划建设,运营商投入项目运营的合作模式,组成村企分工合作的合伙人机制,互利共赢,截至目前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超20万元。
二是展链强链,壮大山核桃产业。三阳镇通过高峰、白石源、三阳村联建,在村内闲置的存量建设用地上规划建设农民创业园,现一期厂房已建成,并引入安徽小肥球食品有限公司,延展山核桃加工产业链,带动周边80余名村民本地就业,给村集体经济增收30余万元。同时为了解决山核桃等农产品保鲜问题,该镇谋划了农产品分拣中心项目,预计将给村集体经济带来纯收入约20万元。
“变旧为宝”迸发古村新活力
一是旧宅变产业,业态兴文旅。竹铺村流转闲置房屋经营权,布置完善善山酒馆、铁匠铺,茶香面馆,打造旅游新业态。今年竹铺强村公司先后举办了“年猪宴”民俗推介活动、“躲进乡野 尽享清凉——茶香竹铺亲子一日游”、黄山市老年大学戏曲协会茶香竹铺文化行、“晒秋庆丰收 复古游村落”等多场体验游活动,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15万,带动了周边群众增收。吸引社会资本投资,与茗水溪茶业公司达成协议,采取“强村公司+社会企业+农户+基地”的模式,流转了荒废多年的茶园200余亩,并承租闲置房屋打造大方茶楼,以茶为媒,打造茶旅研学产品,提升茶文旅品质。
二是旧祠堂变展馆,抢抓研学游。将村内旧祠堂修缮改造成红色展示馆、乡村振兴馆。三阳镇地处皖浙交界处,是革命老区,有许多荡气回肠的红色故事,三阳镇充分利用自身红色资源,挖掘红色文化内涵,对三阳村一处旧祠堂的改造维修,建成一个集图片、文物、影像、党史培训、红歌教习为一体的体验式红色展示馆。竹铺古祠堂改造成了集村史馆、农耕馆、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为一体的乡村振兴馆。今年以来承接旅行团、研学团接待游客2万余人次。(朱媛媛 朱海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