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大碰撞”、观点“大交锋”推动乡村大发展,在歙县霞坑镇石潭村,一幕幕诉情怀、吐心声、讲合作、谋发展的“新安夜话”正在温情上演……
修村志,留梦里乡愁
为守护一片文化晴空,霞坑镇石潭村开展实施了村志编纂工程。
2022年,石潭村荣获乡村运营优秀村集体,随着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霞坑镇党委认识到,更应让文化与经济实现同频共振、同兴共荣。
在新安夜话·霞坑镇村志修编助力乡村振兴座谈会上,霞坑镇党委书记张善山就当前石潭村的人文现况及修志谋划进行了介绍,双方一致认为,加快整理挖掘乡村文脉,抢救文化历史记忆,不仅是当务之急,更是长远要务。
谋定而后动,任重而道远。
下一步,霞坑镇将围绕“成立编写组、确立篇目和撰写凡例、征集资料、编写初稿、志稿编纂、组织评议”等程序开展工作。目前,已邀请县档案馆专业工作人员进行了业务培训与编纂指导,整合域内乡土人才资源,凝智聚力,建立网络文化智库。并挖掘了本地饮食、服饰、节庆、家风家规、村训村规等传统文化。一系列举措旨在延续村的文化根脉,构建乡愁记忆传承体系,助力乡村振兴。
谈发展,绘强村图景
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
霞坑镇领导班子成员、石潭村党总支书记等人,借霞坑徽城“新安夜话”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交流座谈会契机,结合当前发展存在的困难聚智慧、凝共识、谋发展。“缺乏能人企业带动,村集体发展路子不宽。”“增收能力有待提升,干部在项目建设时,对引领农村经济发展信心不强、动力不足、办法不多。”
双方就一个个村集体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逐一进行研究,谋划长远之策。“立足实际,石潭村村集体发展最佳模式是旅游拉动,依托当地优质自然资源,开发旅游品质较高的景点,引爆和撬动当地旅游经济发展。”“村落建设也是石潭村的一个重点,以历史文化村落建设为载体,拓展村集体经济发展空间,打造村域景区、农家乐、民宿经济等。”……
方向精准,策略有方。
霞坑镇党委书记表示,这次座谈会双方交谈甚欢,互相借鉴学习,收获颇丰,村集体经济发展必上新台阶。下一步还要持续探索村集体经济长效发展机制,创新思路,着手谋划“下汰咖啡屋”等项目,努力打造田园观光、乡村休闲、乡居度假于一体的宜居宜游新乡村,构建新格局。
谋融合,建画里乡村
春风里,金灿袭人的菜花,将石潭最艳丽的姿态展现得淋漓尽致。一股因“赏花游”激活的乡村文旅经济持续升温。今年,油菜花期周末高峰期日均游客近4000人次,为景区周边农家乐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客流量。“花名片”激活了“花经济”,一朵花换发了一座古村的新生机。
花月夜,走基层。
菜花怒放时,县委书记汪凯、县委副书记吴志平相继深入石潭村开展乡村旅游调研,在花田上与游客唠日常,在云海边同农家乐经营者聊生计。“不愧是中国摄影天堂,朝有云海,晚有落日,再配上这金灿灿的油菜花,感觉千里迢迢来这里,值了。”“这里景色是可以的,美中不足的就是交通道路太过狭窄,车不好停,景区厕所也离得远。”交流中,游客们说心声、村民们道期盼。
县委书记汪凯对镇村干部说,按照“全景石潭 全域旅游”发展理念,镇村要以徽州文化资源、高山自然资源为依托,在配套设施完善、服务保障优化上面再下功夫。如何着色“四季花海”富居图?镇村要按照“农业+文化+旅游”发展定位,村集体统一流转、平整农户土地,将零碎的闲置土地连成规模化的种植基地,推进下汰、湖山、北山一线串珠,实现农文旅深度融合,打造生态旅游度假集群。
听建议,理思路,抓落实。
目前,霞坑镇制定出台了旅游公厕、景区停车场建设管理行动方案,着力补短板,在适当位置新增基础设施,提高接待饱和指数,丰富游客游览感受。谋划通过士地流转、林相种植、闲置农房收购、统一茶园改造等方式,全域推进绿化美化、古建保护等 “微改造”,致力走出一条农文旅融合创收的新路子,最大程度让村民增收、让村集体受益。(文/朱庆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