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黄山
下载

歙县:绿色“融杭”促“三农”高质量发展

发布日期:2019年06月10日

黄山新闻网6月10日讯(汪文俊)歙县抓住“融杭”新机遇,对标江浙沪,找准切入点,把握融合面,在“三农”事业中,奋勇争先,干实事,得成效,推动农业农村参与长三角,实现高质量发展。

建设优质农产品的“大基地”。该县积极对接杭州都市圈市场,发挥“高山林,中山茶,低山果”立体种植优势,大力发展以茶叶、贡菊、枇杷、皖南花猪等特色农产品为代表的现代农业。实施茶产业提升工程,在“三品一标”认证茶园26万亩,无性系良种茶园7.3万亩的基础上,加快老茶园更新改造步伐,推进茶叶标准化产业园建设,生产高端茶产品;巩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成果,以三潭枇杷跻身省“特色产业+金融+科技”发展试点县为契机,新建高标准示范园5000亩,已建成精品果园10个;继续优化畜牧业养殖环境,在皖花家庭农场、凝力生态农业公司等5家规模养殖场推广发酵床养殖技术,增加优质畜禽产品存栏量,扩大良种蔬菜生产面积3000亩,丰盈“菜篮子”供给。按照优质高效要求,持续做大做强,培育大批让江浙沪市民安全放心、绿色有机的农产品供应基地。

打造乡风文明美丽“山居图”。该县利用绿水青山的生态资源和博大精深的徽文化底蕴,全力建设“诗画”大花园,全力推动“融杭”大行动,全力书写“美丽”大文章。以农村“三大革命”为抓手,突出乡村山清水秀,生态环境优美,风景秀丽如画的特点,做好农村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奋力营造长三角绿色和谐幸福新家园。今年该县围绕品味歙县自在乡村主题,凸显“乡情乡愁乡味乡游”情调分成四季板块,精心策划举办了“第九届中国黄山油菜花摄影节”、“问政贡笋节”、“三阳茶旅文化节”等系列农事节庆活动,宣传乡村文化内涵,展示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美丽乡村建设成效,促进乡村全面发展,推动美丽乡村向美丽经济转变,掀起了乡村旅游新热潮。在乡村振兴的引领下,歙县大山村落里、新安江畔、醉美皖浙1号风景道上,人们正描绘着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的美丽山村画卷。

争创三产融合发展“示范区”。该县坚持产业为先,做足农旅结合文章,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打造城市居民向往之的田园综合体。皖浙两省交界地的街口镇与杭州市淳安县毗邻,从同饮一江水到共享一个圈,“新安江生态补偿机制”的实践使“两山理念”落地生根,结出新花穗。前山名医村特色产业发展项目总投资额55000万元,今年将完成8000万元的建设内容,包括流转土地500亩建设中草药发展研究基地,修缮和改造古民居150栋,新建研学基地综合管理部、接待服务区及配套基础设施等,立足新兴产业做文章,发展禅修养生、研学文创、休闲度假等新业态,深化农文旅融合,推进一体化建设。一个个扑面而来,独具徽州新田园特色的综合体,成为乡村振兴三产融合的示范样板,激发了乡村活力,带动村民致富。

勇担深化农村改革“领头雁”。该县大力推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农村“三变”改革,激发农村各类要素活力,发展新产业新业态,确保今年村级经营性收入每村达到5万元以上,农民来自村集体财产性收入明显增加,让改革红利得以充分释放。盘活闲置农房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改革任务。新年伊始,《歙县闲置农房经营权证》首发式在县江南农村产权交易分中心隆重举行,黄山中瓷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取得了首证,开创全省先例。去年以来,歙县抓住全市整县盘活闲置农房试点机遇,充分利用优美的田园风光、灿烂的徽州文化、众多的古村民居,用足用好试点政策,多渠道盘活利用,取得实质性新成果。开年后不久又选择了王村镇烟村、长陔乡谷丰村、上丰乡赵村等6个村整自然村推进,作为全县闲置农房盘活的重点村,创新保护利用运营方式,探索村集体统一收储,再与社会资本入股合作的盘活利用模式,既壮大集体经济,又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刚刚过去的5月,歙县诞生了全市第一张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登记证书,此举打通了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最后一公里”。今年全县将基本完成182个村的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和50%以上比例村的“三变”改革任务。当前各项改革任务正对标对表加速度推进,蹄疾步稳。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