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广电台讯 (文/图 徐建飞)一盘盘石磨铺就的地面,承载着岁月的足迹,老青石砌筑的方型站台上,老枯树与青竹叶相映成趣,古朴中生机焕发,几个原木圈悬于老砖墙上,有“和为贵、礼致用”的古训,来到歙县绍濂乡和平村文化礼堂前,古风古韵、土味泥味铺面而来,到村中走一走,老水井、旧窑洞、木门楼、瓦罐墙...,多种乡土元素荟萃,感觉会愈加强烈,“这个村有味道!”很多游客进村后,都有一种回归自然的亲和感。“主要是我们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坚持做到‘去四化增四味’,让美丽乡村更有内味”,和平村美丽乡村建设理事会的鲍俗裕自豪的说道。
去城市化,增乡土韵味。正像该村一面老墙上书写的百姓心声:“农村要有农村的样子,我们需要有品质的农村。”村里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不用城市建设的常用材料,而尽量采用农村特有的砖瓦木石,不求规整求自然,不要档次要乡愁,不建城市型端庄大气的景观,只修整农村清新自然的景致,去除城市痕迹,做足乡土味道,回归自然本真。
去装饰化,增烟火气味。“摆设、装饰类一律去除,会因没有实用价值,造成后续维护难到位,而成为新的脏乱差。”该村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发挥民生工程的惠民作用,坚决剔除华而不实的景观建设,以满足群众日常生活需求为导向,如村中老水井,建设时就否决了设置围栏、刻个字碑、讲个故事的常规做法,而是改造为生态洗衣点,“井水冬暖夏凉,大家很喜欢到这里来洗衣服”,保持轱辘提水洗衣的生活原貌,村民沿袭着传统的生活习惯和方式,增添了村庄的人间烟火气味。
去平面化,增活动趣味。美丽乡村建设坚持本地特色,不照搬照抄,克服千篇一律,坚持村景协调,步移景换,从单一平面化的地面景观营造,转向空间立体化的氛围营造,增添活动趣味。在和平村建设实践中,注重从池塘水面、道路地面、民房墙面、房屋顶面、高磅立面统一考虑,“五面同构”建有意思的场景,增加观赏趣味,同时在平坦的地方安置一些原木秋千、古法水车、牛拉石磨等,提前构思寻“宝”找“和”等趣味活动,开辟农夫耕作田等农事体验,以田园风增加趣味。
去庸俗化,增文化品味。和平村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注重人文精神挖掘,围绕该村长期秉持的“和文化”,形成系列展示阵地,去庸俗、增文化、提品味。以“和美家庭、和睦邻里、和谐家园”为核心,建有“和园”、“和池”、“和亭”,将2000年获得全国劳模,“全国十大农民女状元”等荣誉称号的鲍彩鸾居住房屋改造设立为“全国劳模展示馆”,作为弘扬劳模精神,传承劳模文化的阵地,在明清时期商贸繁盛的和平村上泽亭,以明清建筑为基础,挖掘“以和为贵”的诚信经商文化,始终以文化引领乡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