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广电台讯(图文/孙同嗣)近日,循着“叮当”作响的敲打声,笔者来到位于黟县美溪乡美坑村的一间小小作坊,58岁的王师傅夫妇二人正挥锤打铁。只见王师傅左手紧握铁钳夹着铁块,右手抡锤敲打,顿时火花飞溅、韵律远扬。
这间不足20平方米土木结构的作坊,随处都是岁月刻下的斑驳痕迹。长年的烟熏火燎,铁铺四壁早已变黑,墙饰已然脱落。墙角放置的十几件铁具诉说着小作坊的沧桑往事。
上世纪70年代,出身于打铁世家的王师傅跟随父亲从江苏远赴祁门、黟县,最终留在美溪。在王师傅的印象中,每天清晨都会被父亲铁匠铺里打击声唤醒。蕴含着力量和韵律的敲打声,成了他童年最深刻的记忆。为了谋生,16岁那年他开始跟着父亲学打铁,并渐渐爱上了这门手艺。因悟性高、勤锻打,一年多后他便掌握了打铁的各项技巧,可以独当一面。
“打铁需要手艺,更要意志。都说打铁是人生‘三大苦行当’之一,这个苦行当,我打算一直坚持下去,直到干不动为止。”王师傅一边埋头忙着锻打手中烧红的铁块,一边认真地的说。炉内的火光映红了他黝黑的脸庞,将一道道皱纹照得格外真切。环顾作坊,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更没有空调,很难想像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王师傅是如何度过炎炎夏日的,那份鲜为人知的顽强意志不得不令人敬佩。王师傅说,看着村民拿走满意的铁具,是他最快乐、最满足的时候。
据王师傅介绍,打造一把铁制工具,要历经选料、烧料、压钢、锻打、淬火、打磨等多道工序,很有讲究,其中最难的环节是淬火,这也是打铁工艺中的精华部分,连从技多年的老师傅也不敢掉以轻心。只有经过特殊的淬火工艺,铁器才顺手适用。
“他打的铁农具,刚性足,不生锈,质量好,价格也不贵。”村民简短的评价,是对王师傅老实厚道的本性与精湛的打铁技艺的最高褒奖。
悠悠岁月四十载,王师傅在千锤百炼中铸就精湛手艺、实现人生价值,也找到精神所托。他们夫妇二人的感情,也在炉火中淬炼得隽永深刻,散发着深情的味道。如今,工业化生产的铁制器具逐渐代替了传统的打铁技艺,乡村铁匠铺也渐渐消失于人们的视野中,但王师傅仍在做这门手艺的守望者,而他最大的心愿,便是找到这门手艺的继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