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广电台讯( 图文/潘旭) 4月的黟县洪星乡,田间地头处处洋溢着春耕的喜悦,走进红光村龙岸组,村民程佑明正组织人员种植香榧。“今天计划栽植200株香榧树苗,同时对隔壁的两亩林地进行复垦。”
程佑明曾是洪星乡红光村贫困户,伐木一直是他的主要生计,让他没想到的是,随着洪星乡生态禁伐工作的推进,年过半百的他彻底告别了从事三十多年的伐木生涯,迎来新的人生起点。
“禁伐后,年纪大了、又不识字,外出打工肯定是不行,挣不到钱。”程佑明向笔者介绍道:“多亏了政府帮助与指导,我成功申请到了农商行5万元脱贫人口小额信贷,三年免息。靠着贷款,我承包下龙岸组的500亩山场,种起了香榧,年均收益接近6万元,现在比以前赚得更多了。”
“洪星乡被纳入五溪山保护区和清溪河保护区实施生态禁伐后,妥善做好林农的转产安置,成为了关乎林农生计和家庭稳定的一件民生大事。大部分林农年龄在40岁、50岁,年龄偏大,并且文化水平不高、生活技能单一,转产再就业困难。”在黟县洪星乡政府分管负责同志俞翔看来,要想真正让生态禁伐禁得住,就必须先让林农生活稳得住。
为此,洪星乡积极引导帮扶有能力、有意愿的林农充分利用现有山场、岗坡、闲置茶园地等资源以各种形式从事种植、养殖,并将其纳入“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全力推进。2022年,洪星乡积极整合项目、资金、技术等要素,先后帮助王家琦、汪红明、盛兴勇等42户林农开展香榧种植、黄精种植4300余亩,实现了禁伐后林农的稳定就业、增收致富。
从伐到种,一字之变,变出的是新饭碗,带来的是新希望。下一步,洪星乡将继续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兑现落实清溪河保护区生态补偿机制,帮助更多的林农实现转产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