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力·艺术微课堂︱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真的应该叫“命运”么?

2020-12-21 11:23:33 来源:新华网

  编者按:对于喜欢文艺的朋友们来说,高科技的发展,让我们在“云端”上网也能欣赏艺术作品,是一种全新的体验。我们可以在“云端”提高艺术审美力,享受艺术的滋养。

  “审美力,是一个人是核心竞争力”,近日来,新华网文化频道联合国家大剧院共同推出的【审美力·艺术微课堂】将为您带来全新的审美体验,由艺术名家给为您奉上一堂堂妙趣横生的文艺欣赏课。

  贝多芬《C小调第五交响曲》“命运”是大家再熟悉不过的作品,那“短短短长”的“命运敲击式”旋律只要听到一次,便会久久烙印在听者心中,也因此成为了不少听众口中的“贝多芬印象”。

  《审美力·艺术微课堂》第四十三期,中国艺术研究院的音乐学者、著名音乐评论家王纪宴从贝多芬的这部《C小调第五交响曲》“命运”入手,带领观众走进大师贝多芬的音乐世界。


路德维希·范·贝多芬

  路德维希·范·贝多芬,德国音乐家,欧洲古典主义时期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代表作品有:交响曲《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英雄”,《C小调第五交响曲》“命运”,《D小调第九交响曲》“合唱”等;奏鸣曲《升C小调第十四钢琴奏鸣曲》“月光”,《F大调第五小提琴奏鸣曲》“春天”等;以及众多器乐、声乐作品。

  贝多芬一生较为坎坷,二十几岁时听力出现问题、逐渐衰退,四十五岁后需要通过对话簿与人交流。即使是在生活艰难困苦的时候,他也仍然坚守“自由、平等、博爱”的信念,用音乐抒发情感,为生命呐喊,永保积极向上的信念。

  有人说著名的“命运主题”是贝多芬的助理安东·辛德勒后加上去的,也有人说贝多芬的另一位学生卡尔·车尔尼提到是贝多芬在听到一种鸟叫后模仿鸟的声音写成的主题旋律——这部作品到底在表达着什么?是否我们每个人都有给作品加标题的权利?相信听众朋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

车尔尼

  奥地利作曲家、钢琴家、音乐教育家车尔尼,是贝多芬得意的学生。代表作有:《钢琴初步教程》《钢琴流畅练习曲》等。他的地位在于,为贝多芬时代和现代钢琴演奏架起了一座桥梁。

  《C小调第五交响曲》是贝多芬中期创作的非常重要的作品,是他交响乐创作的“里程碑”式作品。“第五”(命运)和“第六”(田园)为同时创作的两部作品,就好像作曲家性格中的两种因素,充满热情和力量。这两部作品一部表现为与命运抗争般的坚毅,另一部表现为舒缓地与大自然的相处体验,体现了作曲家的两个精神层面。

  对于欣赏音乐来说,什么都代替不了“听”,“听”是我们走进音乐的唯一的途径,让我们感受音乐的美妙,并理解音乐。抛弃一切标题和一切故事,直接拥抱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