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x

注册新用户

发送验证码
立即注册
X

修改密码

发送验证码
修改密码

安徽黄山:扶贫路上一个也不能少

2019年10月16日 10:27:18 来源:黄山日报 作者:许晟

  编者按:10月17日是第6个国家扶贫日。今年以来,我市坚持把提高脱贫质量放在首位,加大产业扶贫力度,提高村集体经济收入,巩固脱贫成果,切实加强革命老区脱贫攻坚,坚决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

  如今,歙县溪头镇桃源村,村民人均收入由2013年底的7683元增长到去年底的13889元;徽州区西溪南镇竦塘村,1200头小黄牛膘肥体壮,去年全村销售400多头,销售额近500万元;扶贫干部曹健带领乡亲们吃上了香喷喷的红色旅游饭……一幕幕脱贫故事,汇成决胜全面小康的“脱贫答卷”。

  现在距离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越来越近,时不我待,苦干实干,步履铿锵,一幅共同富裕的全面小康图景越来越近!

  今年以来我市——

  扶贫资金

  安排落实各级专项扶贫资金2.48亿元

  生态补偿

  选聘贫困户生态护林员790名

  智力扶贫

  资助建档立卡贫困学生4873人,共发放资助金467.6万元

  社保兜底

  建档立卡低保贫困户16500人,发放保障金3400余万元

  数据由市扶贫开发局提供

  一个产业的兴起

  赶着黄牛奔小康

  10月14日,在徽州区西溪南镇竦塘村的村口,写有“文化扶贫提志气 产业发展富竦塘”的标语牌非常引人注目。近年来竦塘村在主导特色产业扶贫领域,注册“竦塘”商标的小黄牛产业现在可谓小有名气了。

  “近年来,竦塘村积极探索村集体经济增收路径,以助农增收为主线,大力发展小黄牛生态养殖等项目,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持续带动村民增收和脱贫攻坚。目前,竦塘全村养殖小黄牛从原先的600多头,增加到1200多头。”竦塘村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毕维辉说道。

  当天下午,在徽州区西溪南镇竦塘村竺川集体小黄牛养殖基地内,记者看到,面积四五百平方米的标准化养殖大棚内,在栏的110多头小黄牛个个膘肥体壮。

  据竦塘村驻村扶贫工作队扶贫专干方宁介绍,竦塘村民早在一百多年前就有养殖小黄牛的传统。2016年,竦塘村建成了竦塘村集体小黄牛养殖基地,通过村集体示范,带动更多的村民参加到小黄牛传统养殖队伍中来,以产业化扶贫项目带动贫困户脱贫。养殖基地建成以来,壮大了原本薄弱的集体经济,2018年该基地的小黄牛出栏销售37头,实现销售收入43万余元,并为竦塘全村养殖农户提供技术支持、“寄养服务”和协助销售等工作,从而带动全村村民销售400多头,销售额近500万元,持续带动了村民增收致富。

  值得一提的是,有多年养殖经验的五保户、贫困户、边缘户等数名村民被选聘为饲养员,当起了“牛倌”,并且工作干得都非常出色。“这也是我们扶贫工作‘造血’帮扶的可取之处。”方宁说道。

  同时,2018年以来,竦塘村探索启动了小黄牛寄养新模式,累计和7户无劳动能力、无场地、无资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签订了黄牛认购和寄养协议,帮助每户贫困户实现年增收2500元。并且,2018年还吸纳31个贫困户107万元小额信贷资金,促成他们自愿入股合作发展黄牛养殖,每户获得1000元至2500元不等的产业红利。而村集体此项收益的20%持续用于贫困户,在2017年、2018年两年,累计有66户贫困户先后享受资产收益分红42700元,并预留部分收益资金,实时关注全村边缘户和低收入的已脱贫户,用于防止返贫现象发生。

  “2019年全村小黄牛预计可销售500多头,其中村集体养殖基地可销售近百头。我认为类似特色产业扶贫是拔掉‘穷根’的关键一招。”展望未来,竦塘村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毕维辉信心满怀。他表示接下来要将已经完成注册“竦塘”商标的小黄牛创品牌,推进市场化运作,促进“竦塘”小黄牛特色产业不断成熟,以产业增效促进农民增收,力争早日实现脱贫致富目标。·姚大盛·

  一个山村的变迁

  桃源里的幸福生活

  歙县溪头镇桃源村经济收入以茶叶、菊花、务工为主,2014年被列入省级贫困村,2017年出列。10月14日下午,记者徜徉村中,感受桃源喜人之变。

  村主干道上,一盏盏路灯格外醒目。一侧是农产品交易广场,面积有1000多平方米。村扶贫工作队负责人谭维新介绍,这里原是木料加工厂、破窑厂,现成全县一流村级文化广场,村民唱歌、跳舞、休闲,市县镇各级还在这里举办荷花节、重阳节、桑葚节、全市职工自行车登山赛等;一侧是停车场,有近百个车位,大巴车、施工车均能停放。停车场旁有徽派廊亭,上写“桃源村”三字,据介绍,这里将打造村中水口。指着一片田地,谭维新说,为强化产业脱贫,村里开辟荷花基地,2016年至去年,村集体每年收益10余万元,带动贫困户增收(务工加分红)3000-10000元。下一步,基地将与歙县蓝田-桃源综合体运营方合作,发展观光农业。村里还利用PPP模式引进污水处理系统,实现芽塘下中心村污水处理全覆盖。

  据悉,为力促脱贫攻坚,该村实施“十大工程”:在产业脱贫工程上,贫困户自主实施,验收后给予资金奖补,共发放补助金6.2475万元,扶持贫困户茶园改造、新种菊花和养土猪、养土鸡、养羊等;在就业脱贫工程上,发放外出务工交通补贴16人4800元,每年发放护林员工资2人12200元,安排公益性岗位就业4人(河道保洁员3人、交通安全协管员1人);在易地扶贫搬迁工程上,2018年无易地扶贫搬迁任务,之前实施4户14人,均稳定脱贫,落实后续帮扶措施,确保“搬得出、稳得住”;在生态保护脱贫工程上,及时发放公益林、退耕还林补助资金;在教育扶贫工程上,全村38名贫困学生共获补助金8.76万元;在社会兜底脱贫工程上,建档立卡贫困户40户63人享受农村低保,6户实施危房改造,1户实施安居提升工程,21名残疾人享受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2名重度残疾人获护理补贴,48名贫困人口享受养老保险金,代缴养老保险保费33人(每人100元);在健康脱贫工程上,为贫困户代缴新农合,落实“351”“180”政策,家庭医生签约、履约。

  “2013年底,村集体收入1.1万元,去年底达到14.28万元;村民人均收入7683元,去年底达到13889元。”该村一位村干告诉记者,生活幸福了,村民精神面貌也越发昂扬振奋。谈及当下的好日子,2017年度脱贫户程国陆说,以前他家住高山上,因就医不便,他61岁生病时差点死掉。通过易地扶贫搬迁,他家落户桃源,儿子、儿媳在屯溪打工,全家年收入有七八万元,“现在路修得太好了,孩子来回也方便,我们生活稳定,知足了。”·黎小强·

  一个贫困户的心声

  “脱贫路上,我家没落下”

  10月14日,徽州区岩寺镇石岗村,吴月桂左手按住隔王板,右手持老虎钳,轻轻地敲打着隔王板上的一排细圆竹棒,尽量将它们弄得一扎齐。

  “这么四小片,外面加个木头框,组装成一大片,就能挣一块两毛钱。”吴月桂埋头说,没有停下手头的活儿。堂前的墙角边,已经组装好的隔王板摞得有一人多高。

  “这批货做得好的话,一家人一个月能挣3000多块钱。是不是这样的?”驻村扶贫专干马万升告诉记者,又转头问吴月桂。吴月桂使劲地点点头,笑得很开心。

  “这都是党和政府的政策好。”吴月桂的妻子告诉记者,是国家扶贫政策帮助丈夫重新振作起来,让一家人对未来有了更多信心。

  据了解,这曾是一个因病致贫的农村贫困家庭。2012年,吴月桂被查出罹患尿毒症。2014年,他开始接受血透治疗。期间,吴月桂四处求医,将多年来做小生意挣来的积蓄消耗一空,还欠了一大笔债。“开始做血透那年,一个星期做两三次,每次自己得掏八九十块钱,还要做其他检查、治疗,有些药还不能报销。”吴月桂的妻子说,当时一家人陷入极度贫困。

  还好,没过多久,吴月桂一家三口被列入建档立卡贫困户,一家人的生活迎来了转机。

  2017年,为有效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我市全面落实健康脱贫兜底“351”及建档立卡贫困患者慢性病费用“180”补充医疗保障政策,让贫困人口看得起病,不断增强贫困人口的获得感和满意度。吴月桂成为“351”“180”的直接受益者。

  “一年之内,我只要掏3000块钱就行了,多的那一部分费用,有政府兜底。政策以外不能报销的费用,还有一点点,但是最后算一算,其实是不多的。”吴月桂说,看病有了保障,治疗更加规范,自己的身体状况也逐渐改善。曾是家庭顶梁柱的他,重新振作起来,面对贫困,他不等不靠,就想着能够接点活儿干,用自己勤劳的双手重新撑起这个困难的家庭。

  2017年,驻村扶贫工作队为吴月桂联系到一份居家就业的工作,替徽州区一家户外帐篷生产企业做零部件。不去医院做血透的时候,吴月桂就待在家里做活儿,带着照顾小女儿。妻子在附近一家食堂烧饭菜,不上班时很少出门,坐在丈夫身边一起做。大女儿回娘家,也主动为父母出把力。左邻右舍来家里串门,帮着干活就像一家人。当年,吴月桂一家实现脱贫。

  2018年,驻村扶贫工作队为吴月桂联系到一份新的居家就业工作,为徽州区一家蜂具生产企业做零部件。这就是目前吴月桂正在做的这份工作,一家人因此有了相对稳定的收入。

  “驻村扶贫工作队经常来,我也经常麻烦他们,有时候一天打四五个电话。他们从不嫌麻烦,就像一家人一样。”说起驻村扶贫工作队,吴月桂是满口的满意、满怀的幸福。村里的光伏扶贫项目有集体经济分红,一家人的生活有最低生活保障,自己居家就业有补助,看病能享受“351”“180”兜底保障,小女儿有残疾人生活补贴和护理补贴……党和政府“脱贫路上不落一人”的决心和承诺,真正让他们一家实现了“两不愁三保障”。 

  一个扶贫干部的故事

  推动狮石“活跃跃的创造”

  “四点一线”(村部、村史馆、温泉居、温泉谷和七公里盘山道路拓宽硬化)全面完成,外出村民返乡创业,10家农家乐方兴未艾,生态效应持续放大,红色旅游振翮欲飞,一曲红绿交响在偏远革命老区歙县狮石乡狮石村激荡。方志敏烈士在《可爱的中国》中憧憬:到那时,到处都是活跃跃的创造,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进步。如今,烈士当年战斗过的狮石村换了新颜,这离不开村党支部第一书记、扶贫队长曹健的辛勤耕耘。回首来路,曹健的扶贫故事徐徐展开。

  2017年4月,歙县政协副主席曹健被选派到我市最偏远的狮石乡狮石村。

  刚到村里一看,落后面貌超出想象。“狮石旁边是休宁县白际乡、浙江淳安中洲镇,人家像大姑娘穿旗袍,而我们是大姑娘穿了破衣裳要饭,差距大呀。”

  既然来了就绝不后退,曹健的倔脾气犯了,“身为老扶贫办主任,我觉得对不起老区人民。我暗下决心,要利用在这里工作的三到四年时间打一个翻身仗,尽快赶上中洲、白际,让狮石成为一个百姓安居乐业的地方、一个干部干事创业的地方、一个令人向往的地方,真正让狮石成为狮峰岭上一颗耀眼的明珠!”

  扶贫先扶志。如何迅速刷新群众的精神面貌,增添强大的内生动力?曹健做起了专题片。

  “村民中有人在外取得成就,像连田宝带40多个村民在杭州13个工地上施工,崔选标销售卫浴产品,程如九销售电器,余锦国生产化工产品,他们是村民身边的创业榜样。专题片将镜头对准他们,在歙县电视台、乡村微信群传开,效果好。”曹健说,他还将创业人物的照片摆在村新办公楼,激发村民进取心。

  一些村民坐不住了,比如贫困户程如进。以前,他搞特种养殖失败,曹健鼓励他从头再来,并协调林业等部门,解决其养殖证、销售证等问题,同时请黄山学院专家指导。2107年,他获利五六万元;2018年办小型笋干加工厂,获益20万元;今年,加工箬叶,收益不菲,还带动10多人就业。曹健将程如进的照片摆在村办公楼,而且是第一个。

  要想富,先修路。营川至狮石村7公里道路或如“蜀道之难”,曹健牙一咬,得啃下这块硬骨头!

  去年7月,酷暑难耐,曹健陪交通、财政、发改、扶贫等部门负责人实地察看,一天一部门,一周跑了四趟,一趟300多公里,让1964年出生的曹健累得够呛,躺在床上爬不起来。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投入840万元的营川至狮石村7公里道路得以拓宽和硬化。行驶在5米宽的水泥路上,曹健很开心,“是狮峰岭上一道靓丽风景线”。

  如今,狮石基础设施建设强力推进,在2017年将杨柏坪组、大小岔组道路硬化基础上,前年他又到省水利厅争取建设资金30万元,2018年投入18万元硬化停车场,投入85万元建成村部党群活动中心,投入36万元建设温泉谷旅游栈道,投入9万元建设村小学和硬化党群活动中心道路,投入4.3万元建成红色狮石革命村史馆等……

  “总听村民说这里有红军的足迹,我就想到了发展红色旅游。”曹健说,“原县党史办主任说,过去,歙县的党史都是从小练(现划归徽州区)写起,现在看来应该从狮石写起,它比小练早3年。”有了底气,曹健决心让乡亲们吃上香喷喷的红色旅游饭。

  建狮石烈士墓、烈士纪念碑,整饬红军洞等景点,维修下浙皖特委机关旧址,组织县文联、农商行和乡政府举办“红色狮石”征文活动,十几名作家撰写红色故事,县摄影家协会开“红色狮石”摄影展,“红色狮石”村歌歌词完成,县电视台制作“武强溪畔话英魂”上下集,微信公众号上传“铁血英魂,红色狮石”文章,省、市主流媒体跟进报道……红色狮石正引领老区人民脱贫致富奔小康。

  通过两年多扶贫一线实践,曹健以为,要让老区人民和全国人民一道共享改革发展红利,一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突破发展瓶颈;二是要将山区各种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壮大集体经济;三要深入挖掘红色资源,锤炼红色精神,红加绿融合发展。



编辑:文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