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新用户
注册新用户
修改密码
夏日的黄山,峰峦着绿,飞瀑流泉,清风往复,在云雾动静之中,群山像一幅幅浓绿的画,像一首首婉转悠扬的乐曲,没有春日妩媚、秋日秾艳,却别有一番潇洒清丽。
将时间的指针拨回40年前。同样的夏日,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以75岁高龄,带着对中国命运的深邃思考,带着对安徽人民的关怀关心,不顾山高路远,不畏艰难险阻,徒步登上黄山并发表著名的“黄山谈话”,高瞻远瞩地发出了“黄山是发展旅游的好地方”“要有点雄心壮志,把黄山的牌子打出去”的号召,揭开了黄山乃至中国现代旅游业改革发展的大幕。
从此,曾被绵延群山阻断梦想的黄山人将改革写进基因,肩负重托,接续奋斗,一场场深刻变革,一次次历史跨越,走出了一条以山为名、向山而生的发展道路,将黄山风景区镌刻在了改革开放的旗帜上。昔日偏居一隅的“徽之黄山”,已成为名录遗产保护的典范、风景名胜管理的标杆、全国旅游发展的旗帜、中国旅游业的名片,成为美丽中国的形象代言、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
——四十载开拓进取,旅游经济连攀高峰
1996年,“黄山旅游”在A股、B股证券市场同步上市,被誉为“中国第一只完整意义的旅游概念股”,成为我国现代旅游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黄山旅游自此踏上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蜕变之路。
数据显示,2018年,黄山风景区接待游客338万人、实现营收29.74亿元,分别是1979年的32.4倍和2570倍。
“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安徽时引用历代名人诗句赞美黄山、齐云山,要求‘把好山好水保护好,实现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有机统一’,为黄山世界遗产保护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近年来,黄山风景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不断完善落实“三全”防火、名松专人守护、景点封闭轮休、垃圾下山、净物上山等一系列在全国同类景区首创或先进的保护管理措施;坚持旅游综合执法和旅游警务双轮驱动,在全国风景名胜区率先出台有偿救援、消费纠纷先行赔付、八分钟现场维权等系列管理规定,牵头或合作起草《风景名胜区管理通用标准》等国家和行业、地方标准;探索实行旅游高峰“三预”调控、旅游安全“三队”救援,积极推行一码游黄山、“三票”合售通检等智慧化便捷化措施……从“靠山吃山”到“走下山、走出去”,黄山风景区的观念理念、发展战略、管理模式、机制体制发生了巨大变化,一条山岳型景区的转型升级之路正在形成。
在保护中发展,在变革中新生。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黄山旅游将不忘初心,牢记伟人重托,大力发扬“创新、开放、担当、包容”的新时代黄山松精神,走好中国旅游黄山再出发的长征路。
黄山之巅风光旖旎,黄山脚下千姿百态。1979年,邓小平同志发表“黄山谈话”以来,黄山作为筑梦中国旅游的摇篮,已成为全国旅游的一张靓丽名片。特别是近年来,站在大众旅游全面兴起、全域旅游迅猛发展的重要关口,黄山市坚持以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为统揽,以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为抓手,大力发展优质旅游,深入实施“旅游+”战略,全面推进旅游“品质革命”,不断探索山区特色发展路径,形成了以黄山风景区、西递宏村、古徽州文化旅游区3个国家AAAAA级景区以及众多国家AAAA级景区为重点支撑,多种发展空间和业态融合发展的新型旅游发展格局,开启了中国旅游黄山再出发的崭新篇章。
数据显示,2018年全市游客接待量近6500万人次,过夜登记游客近千万人,旅游总收入超570亿元,旅游关联行业入库税收占比超过20%,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超过50%……如今的黄山,并不仅有一座“山”的风光,路遇一座城、驻足一个镇、邂逅一片村,都各有特色入眼,令人神迷。
——串点成线,从点状发展到区块化提升,全域旅游格局初见成效
40年,从景点旅游到全域旅游,这是一个按下“快进键”的产业。
近年来,我市先后推出追忆红色足迹游、皖南革命星火游等红色主题线路;主动对接杭州、池州等周边城市,进一步优化和推广皖南世界遗产之旅等产品线路,加快打造“山盟海誓”等一批融入国际大循环的旅游精品线路;围绕“一道一特色、一道一精彩、一道一品牌”目标,以境内国道、省道、县道为骨架,大力推进十条旅游风景道建设……一条条精品线路像一根根灵动的丝带将徽州大地散落的珍珠串起,既有赏心悦目的自然风光,也有穿越千年的徽州文化,既有隐在深山的“诗和远方”,也有繁华喧闹的特色街区,既有峥嵘岁月的英雄赞歌,也有割舍不下的野趣乡愁,不仅涵盖了黄金旅游景点,还串起了一批有颜值、有气质、有品质的新业态新产品,构筑了“市级全域旅游示范区——旅游强县(区)——高A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旅游街区)——特色小镇——美丽乡村”五级旅游目的地体系,市域大景区雏形初现。
——跨界融合,从单打独斗到实施“旅游+”战略,全产业链融合发展渐次展开
“旅游+”是“十三五”黄山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引擎之一,也是丰富旅游产品和旅游体验的有效手段,更是实现区域旅游发展全域化的关键环节。
从农家乐到精品民宿,再到形成黟县西递宏村、黄山区汤口、休宁祖源、屯溪老街、徽州区西溪南上村等一批民宿集群,以徽派古民居、古村落为载体,售卖田园风光、情怀和文化体验的徽州民宿新兴业态,是我市“旅游+”发展战略的生动实践和缩影。
近几年来,我市按照“宜融则融、能融尽融”原则,深入实施“旅游+”战略,推动旅游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农业”,着力壮大乡村旅游,越来越多村民吃上旅游饭;“+文化”,着力发掘徽州文化内涵,徽州民宿、研学旅行等新业态备受追捧;“+体育”,着力培育品牌赛事和体育经济,让黄山成为“户外运动之都”;“+科技”,着力发展智慧旅游,让游客“一部手机游黄山”……经过探索实践,我市旅游业与相关产业融合进程进一步加快,催生了一批旅游新产品新业态,构建了“以产拓旅、以文行旅、以建促旅、以网助旅”的生动局面,旅游发展空间全面拓展,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旅游带动效益更加明显,全域旅游遍地开花。
——点亮夜空,从“白天看风景”到“晚上看星星”,全天候旅游目的地精彩亮相
今年以来,为进一步丰富旅游业态,让更多游客慢下来、留下来,新安江滨水旅游景区点亮夜间经济,突出新安江美景、徽文化韵味、现代高科技及城市特点,先后上线360球幕飞行影院、中心城区夜游亮化及综合提升项目,着力打造多层次、多侧面、立体化的都市夜间整体景观,为中心城区做好“夜游”文章、掘金夜间经济增添一抹亮色。
夜间经济是一座富矿,对以旅兴市的黄山市而言更是如此。市文旅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今年,我市将围绕“城景一体、主客共享”目标,重点发展夜间旅游,培育夜间旅游经济,全面实施12336计划:即扮靓一条江(新安江),提升两条街(屯溪老街、黎阳in巷),办好三台戏(徽韵、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夜游新安江),建设三大中心(游客集散中心、综合服务中心、文旅展示体验中心),打造六美屯溪(美景、美宿、美食、美购、美研、美乐),推进中心城区由旅游集散地向旅游目的地转变,通过打造城市休闲空间、创新休闲业态、培育休闲产业、提升休闲服务,延伸中心城区休闲旅游产业链,打造良好的旅游城市慢生活空间。
黄山是发展旅游的好地方,40年砥砺奋进,昔日养在深闺的“徽之黄山”,已变成集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和世界地质公园三顶桂冠于一身的“世界名山”;封闭落后的“山区小城”,已初步成长为“精巧、雅致、徽韵、生态”和具有浓郁现代气息的国际旅游新城,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
不忘初心,再度起航。抓住和利用好新时代重要战略机遇期,黄山旅游正蓄势待发。
编辑:姚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