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新用户
注册新用户
修改密码
做徽州碑刻调查,想把徽州周边拉一些村落进来做比较,浮梁县高岭村就是一个不错的村落。高岭的名气之大我是知道的,名气大是因为出瓷土,我生活四十年的祁门也出瓷土,但这并没有让我与高岭有过谋面。让我动心的当然是这里的碑刻,前几年翻书翻到高岭村聚秀桥有几块碑,将这个村子放在了访碑备忘录里,己亥岁清明小长假,把高岭村翻了出来,做了一番寻碑游访。
导航告诉我,屯溪到高岭村有三条路可行,走祁门到经公桥至高岭,走休宁到右龙至高岭,还有走婺源到浮梁至高岭。路程最远是祁门线,剩下两条差不多,走婺源是高速,开车单调乏味。这样山花烂漫的季节,我当然选择走右龙一线,能沿途饱览春色,可谓是赏心悦目的事。
前段时间雨水充沛,率水河河水清澈,鲜艳的映山红贴着水面盛开,微风拂过,把波光粼粼的河面染成红色。檵木开着丝丝白花,一簇一簇的,杜鹃花粉红色,还夹着新绿叶片,那些灌木乔木青藤把整个青山当成了画布,恣意地涂抹着五颜六色。民居也大片占据着画面,笋干腊肉将生活装点得香味俱全。
右龙如同浸润在竹海中,被绿包围得严严实实,村民将摩托车或小轿车停在路边,提着竹篮在山坡上采茶,他们再也不是头戴箬笠,身穿蓑衣的山民了,他们的茶叶贴上有机标签,成了欧美人抢手货。五龙山的瀑布从高高的岩壁上跌落,碰在石崖上成了白色的粉沫,弥漫在空气中,让人感到满面清新。
过了虎头降就是江西地界了,感觉比安徽的地界要噪杂些,到了汪胡景区已是游人如织,再到瑶里两边车都挤不下了,这就是人们所说的那个“人间四月天”吗?我不禁担心起我要去的高岭村来,会不会也是个人声鼎沸的热闹场呢?我这人性情孤僻,喜欢独处,爱寻幽访古,有时在寂静的古道上发呆。好在车过了瑶里人渐稀少,到了东埠古街上岭,整个环境寂静了,古树渐行渐密,左右穿越便到了高岭村水口。
高岭村是一个古老的村庄,坐落在一个小盆地之中,面积约10平方公里,四周青山环抱,绿树成荫。它分内外两个村,共有200多户、1000余人,大多以务农为生。冯、何、汪、胡是这个村的四大古姓。村里民居都是古朴的砖瓦房,道路皆由平整的青石板铺成。河水清澈、民风淳朴,是江西古代居落保存较好的地方之一。
其实高岭不高,估计海拔不过300米样子,但这里的植物非常茂密。如果你不到跟前,根本都发现不了古树底下的水口亭,可想而知这水口有多紧了。我把车停到古树根下,走进水口亭,没想到四块碑全都立在亭子内墙,一看正是我要找的关于聚秀桥碑。
聚秀亭初建于唐末,原本是规模宏大,雕梁画栋,亭内也彩塑多尊神像。与亭子同时兴建的还有庙阁寺,只是岁月的风雨剥蚀了这些建筑。聚秀亭意为一村风景之秀都聚集在这里,我们来的时候正是清明,古树吐着新绿,叶子嫩绿得风都能吹破,树种不同颜色也有差异,但都吐着芬芳,让人感到久违的清新。
亭建在村头水口的聚秀桥之上,故俗称水口亭,是高岭的代表性建筑。古代高岭有一个习俗,不论在外为官还是经商,回家探亲都得在这下马落轿,然后徒步过亭入村。水口桥亭在宋、明、清三代几经修缮。亭内四块碑记依次记录着万历、康熙、雍正、乾隆重建庙亭记录。亭子圆门上方嵌有四块青石雕刻而成的“王岭云峰”四字,相传这是南宋高宗皇帝的真迹。
聚秀亭靠山原有一座玉仙庙,为了纪念首开高岭土的何召一而建的。何召一是高岭何氏第九代传人,生活在南宋绍兴时期。他发现高岭土后,不仅让村里人摆脱了穷困,也为景德镇瓷业带来了勃勃生机。他逝世后,高岭村民一起集资建了一座庙,在庙中为其塑真人像,奉他为“玉土仙”。
水口亭下是龙口瀑布,因道路施工我只能在远山上眺望,瀑布位于聚秀亭下,高数十米,秋冬季节,水声潺潺,宛如仙女浣纱;春夏时节水势汹涌,声如雷鸣。瀑布下边有一深潭,潭口白沫四起,像龙口一样,所以称它为“龙口瀑布”。古人有诗云:
洞水千寻落,天然石井深。
龙翻若沸口,吐沫雪花匀。
高岭村前有棵古樟,需六七个成人才能合抱,其树根又似龙爪,盘根错节。吊牌上写着树龄在1300年。虽历经沧桑,依然苍劲挺拔、枝繁叶茂,其树冠遮天蔽日,像一把擎天巨伞。古徽州婺源习俗一样,每当村中有小孩出生,长辈必到千年古樟树下焚香祷拜,用红纸将新丁的生辰八字系在樟树上,求树神保佑孩子无病无灾,祈祷福寿延年。因此,人们又将这些古樟称作“祈福树”。
高岭通往东埠的古道长约5里,宽约2米,全部由麻石花岗岩砌成,始建宋代,至今已有1000余年的历史。以前有村民在这里烧茶水,方便歇息,特别是方便瓷土挑夫过往。宋代,高岭几个大户捐资合力,他们把狭窄古道加以整修,铺砌石板路。明清两代,村民又三次按丁摊派,每丁负责一丈道路,以后每年中秋节,村人都自发地集中拨整道路。
古道上有两座石亭,其中接夫亭有段凄美的故事,据说矿工们长期不能回家,女眷们就在每年中秋节来山中探望。那时,妇女们打扮一新,拖儿带女,在亭内与丈夫见面。古代矿工在地矿中湿气大,劳动时基本不穿衣服,妇女不得入山,女眷送饭只能到接夫亭,偶尔可见自己丈夫。久而久之因这个妻子等候丈夫的凉亭,就改称为“接夫亭”了。
我到过祁门县庄岭的太后坑瓷土矿,真正的矿坑已成了深不可测的水潭,靠山的矿洞一直挖掘到山中,长度有上百米,我捡拾的瓷土石标本还保存在办公室。而高岭村矿洞有点像徽州冬季藏山芋种的地窖。
古道的尽头就是瑶河边的东埠古街,这里是明清之际高岭土集散地,也是古镇为古代浮梁四大名街之一。东埠古街分为上街头、中街头和下街头,两边鳞次栉比的店铺夹住3米来宽的街面,街道用青石板和麻石铺成。石板街道上留下了独轮车压出的凹痕。
直到民国时期这里还有很多店铺,如今保存好的有上街和中街头。明清时期,有药店、布店、鞋店、豆腐店、猪肉店、糕点店、理发店、杂货店、饮食店等几十家店铺。每间店铺都有前后两门,间间相连,前门正对着街面,沿河后门房屋以吊脚楼建造为主,对着碧波荡漾的东河。
我们走在老街上,却很少见有游人。再向前几步,屋中走出一老者,我问东埠上街有块石碑在哪儿,他指了指前面街道,就在第一个码头那里的墙边。又走了几步,古碑果然立在街上。碑刻的内容是浮梁县署于乾隆四十五年,发的一份关于埠街码头瓷土装运告示,意思为整顿高岭土运输市场,禁止船户欺行霸市的行为。
原来东埠古码头是通往景德镇输送高岭土的矿业专用码头,古代主要是都昌县和婺源县人把持,他们组成船会,负责高岭土装卸船运,修造船只、修缮码头桥梁等。短短百余米长的码头,七座码头由不同的船会把持。因此,商业竞争与矛盾重重,严重影响了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特别是乾隆年间,本地人王重辉等觊觎私利,意欲阻绝婺船装载,霸揽独运水脚,以获取暴利。官司打到县衙门,为维护社会治安,浮梁县衙不仅发了严禁布告,还勒石立碑以警后人。
有道是“繁华过处皆如烟”,瑶河水流淌着,码头依然,只是没有了昔日那船帆过往人声鼎沸的场景,这倒是还原了青山绿水生态。走在窄长的板凳桥上,见鱼儿自由地游翔,村民坐在水埠头垂钓着。古树也斜向了河心,树下鸡鸭悠闲地啄食着虫子,事物在轮回变换。高岭与东埠在历史长河中曾经那么盛极一时,沉寂过后又渐渐成了人们心中的风景。
编辑:文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