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全国两会
x

注册新用户

发送验证码
立即注册
X

修改密码

发送验证码
修改密码

悬崖上的鄣山村

2019年07月02日 09:28:58 来源:黄山日报 作者:陈 琪

  大约在七八年前,就有了去婺源县鄣山村的想法,车子有一次开到卧龙谷景区,上坡不到几百米就停了下来。路是在岩石上开凿出的狭窄的山路,还有些地方塌陷,车开得心惊胆战,便停下来想问问路。等到一辆摩托车下来,问了师傅才知道还有十二公里盘山路,车是不能开了,因没有心理准备最终还是未能成行。

  就是走了那几百米的悬崖山路,一直印像在我的脑中。之后多年我想自己一定会征服鄣山村,一定会征服这条在悬崖上开凿的山路。己亥端午,便约上邹宁,准备去鄣山村。我们到渔潭访碑已经是下午1点多钟了,赶到清华镇吃了碗兰州拉面,再加了份凉拌牛肉,就往鄣山村赶。

  通往鄣山村的路是通了,但到底有多远,路上有多艰难心里却没底,看着这山的气势,这坞口的纵切度,想开到山巅不绕过几座山头是不行的。好在邹宁是头“老驴”,玩户外时“走”过几趟鄣山,他说从这条纵深的峡谷绕到对面的悬崖上,就是鄣山村了。

  车一直在上坡,弯又急又多,大概人们说的那种“发夹弯”就是这样,路上见到最多的是不断出现的凸面镜,提醒着司机开慢些注意周边环境,好在悬崖峭壁一边有类似高速路的铁护栏,让人心里感觉比较踏实。

  沿途道旁不断有瀑布冲击的声音及画面,风也没有山下那么燥热了,这样的环境总能让人感觉心静,思想也变得单纯。很想停下来掬口山泉,看看云起云涌的姿势,但却担心狭窄的路面上随时会冲下来车辆,也就作罢。

  随着海拔的升高,植物也显得陌生了许多,硕长的蕨禾,一簇簇拖着长长的尾巴,就像一只只上山的雉鸡。阔叶林退后是林阔混交,再往上岩石裸露了起来,那些俗称为“辫子草”的植物,凭借岩石上的一点泥土,将根扎进岩缝中,长得异常茂盛。

  在一坡上,一片野百合灿烂地开着,一朵、三朵、六七朵,甚至是十二朵,开得特别随性与野性,要比山下的百合强多了,不禁想起小时候打猪草,夏季摘百合花喂猪,秋冬季节再挖根茎当菜,打汤蒸肉的情景。忍不住拍了了几张百合花图片,庆元老兄便赋诗道:“山崖寂寞开,清新真自在。偶尔山风起,摇曳知谁来。”

  再往上,只见路旁岩壁下放着一些蜂桶,与徽州其他地方不同,这里的蜂桶细长一些,安放在岩壁下不易被风吹翻。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岩蜜了,这些蜜蜂成天飞翔在高山密林,采玉叶琼花,吸雨露甘霖,所采蜂蜜被誉为人间最具抗衰老的保健食品之一。一个人能不能长寿有很多因素,但这天然质朴的食品应是很受欢迎的。

  这时对面峭壁上出现一条斜线,宛如一条石筋,从底一直斜插上天。邹宁说那是条管道线,是当年安装水力发电站时,沿着那条石筋铺设的钢管,一般玩户外的人总想攀登一次,可接近岩壁时却望而却步,因为实在是太陡了,无论是从上往下看,还是从下往上看,都让人头昏目眩迈不开步。

  车子嘶吼着开上转折点,绕到了对面的山岗,慢慢地往里斜入,树感觉也越来越大,一泓溪水汇聚成潭。一拐弯,山豁然开朗,让人感到又是一片开阔的天地。就像爬了半天的山,这山村和山下的村落别无二致,只是远处山峦始终是云蒸霞蔚。

  邹宁说这就是鄣山村,远处就是大鄣山,最高峰叫擂鼓尖,休宁那边叫六股尖。明代徽州顺天府通判汪循游览大鄣山后,写了首《登大鄣山》诗:“清风岭上豁双眸,擂鼓峰前数九州。蟠踞徽饶三百里,平分吴楚两源头。白云有脚乾坤合,远水无波日月浮。谁识本来真面目,乍晴乍雨几时休?”大鄣山是“吴楚分源”的屋脊,为鄱阳湖水系乐安江与钱塘江水系新安江的分水岭。区域内峰峦叠嶂,飞瀑奔流,深谷幽壑纵横,奇花怪石众多,森林覆盖率达90.7%,主峰擂鼓尖是婺源县内海拔最高的山峰。

  鄣山村被誉为婺源县的龙脉,历来受人保护,为了防止盗偷蟠踞,伐木开径,肆害地方,鄣山人通过建庵宇,以防窃发,并且将周围五号山场蓄养杂木,永为屏障。这庵宇叫须弥庵,在康熙《徽州府志》上有记载,庵宇建在村庄的上首,这里是两源汇合处,也是物资出村唯一通道,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庙宇选在两条坞中间的山脚上,面积有2亩地大小,站在须弥庵前,鄣山村尽收眼底。

  关于庵宇的往事人们已模糊不清,万历丁亥年江西道监察御史新安婺北的寒塘居士余时英撰写过《鄣山创建须弥庵疏》,汪道昆曾写过《大鄣须弥庵慕缘疏偈》,这些文献已是无处可稽了。

  不过护龙禁山是有文献记载的。“婺北大鄣山,壤界徽饶,源分吴楚,诚新安之巨镇,实来龙之发源”。尽管如此,但还是有人觊觎山林利益,雍正十二年村中族棍勾引泾池异棍,潜结山场,盗木烧炭。案子诉讼到婺源县衙及徽州府衙,乾隆元年正堂颁发告示,异籍棍徒驱回原籍,山场实行封禁。

  鄣山村的经济历来依靠的是茶叶。海拔九百米以上山地,山高林密,土地肥沃,特别是终年云雾缭绕,适合茶叶生长。明清时期这里茶市已是非常繁荣了,以至于出现了强买强卖,压抬物价现象。到同治八年六月,村里召集族人商议办法,规定“凡售茶必要经主家平衡,外客毋得擅自挟秤。至于茶样照货品价之后,仍将原样放入袋中,均行过秤,毋得私取。违者,议戏一台”,并演戏勒石公禁,将文契刻成碑立在祠堂门口。

  长期以来由于道路崎岖,农资化肥成本高,鄣山村从来没人用农药化肥。他们秉承传统工艺,一年仅采一季春茶,被作为特供茶包销到京城。每到合作社分红,村干部就带着现金,开着小车上山,鄣山村民个个喜笑颜开。

  鄣山村高山冷水鱼非常有名,基本家家户户都有鱼塘。鱼塘有建在溪流平地里,也有建在山坡茶棵地里,他们利用山溪流水的落差,或用开沟渠引水,或用竹笕引水,鱼塘呈长方型,小的三五平方米,大的七八平方米,投放几十尾鱼,主要有鲤鱼和草鱼,高山冷水浮游生物少,鱼儿生长较慢,肉质鲜嫩,是村中的一大特产。

  时值端午节假期的第一天。傍晚时分,村委会操场上已停满了不同省份的车,他们远离尘嚣的城市,在这高山野岭上安营扎寨,听溪水潺潺,看白云悠悠,体味那种“万山深处断人烟,溪水潺潺接涧泉”世外桃源的感受。


编辑:文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