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新用户
注册新用户
修改密码
夏夜悠长,寂寞难耐,我打开《渡江侦察记》这本小人书,字里行间仿佛有母亲的影子。朦朦胧胧恍恍惚惚闭上眼,母亲就从书里走进了我的梦中。
那是上世纪六十年代末的一个夏夜,我读初中三年级,和母亲第一次上街卖小猪。大半夜起身,趁着残月的光亮高一步低一脚地往前走,赶到十几里外的露水街刚好天亮。母亲找一个角落饿着肚子卖小猪,狠狠心把三毛钱给我,叫我买自己爱看的小人书去。母亲喜欢我读书聪明、有股血性不落人后,在小学作为“尖子生”连跳两级,在方圆十里一时传为佳话。也曾为争看小伙伴的《鸡毛信》,打赌竟生吃了5个红辣椒,生了一场病。我捏着母亲带着体温的三毛钱,忍着饥饿买了一本《渡江侦察记》,这是在母亲的嘱托下我人生开始买的第一本书。连环画在我心中打开了另一扇窗,以后利用卖小猪的机会,买了《战火中的青春》《雷锋》等小人书,我一直珍藏着。
一次路过镇供销社主任家门口,看见他家又在扫“四旧”烧书,我偷偷从烟火中抢出了几本书,回家一看,有著名报人张友鹤选注的《聊斋志异选》,诗词名家周振甫的《诗词例话》,明末抱瓮老人《今古奇观》话本集等。看着这些似懂非懂的书名,如获至宝,这是我爱书藏书顺到的第一桶“金”。读初中时,记得当时正在接受“改造”的英语教师,知道我爱书,悄悄送给我两本书,一本是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另一本则是张涤华的《毛主席诗词小笺》。高中住校时,我一瓶腌菜吃一星期,省吃俭用购买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章程》等。回乡当民办教师时,利用家访走村串户,搜集有文革前的初高中语文课本,《千家诗》《艳阳天》等。在英雄人物先进思想的熏陶下,我入了党,当上了乡村小学校长,被推荐上了大学,成为当地解放以来第一个农家大学生。改革开放以后,生活富裕了,出版界的春天到了,我购买了一批“经史子集”,各种辞书字典。书读多了,中华文字的灵性在我心中萌芽,学生时代的作文几乎都是语文老师的范文,工作以后还是省市报社特约通讯员,我写的人物通讯登过《安徽日报》一版头条,关于文明如厕的小品文《一步先后看品位》,当时还上过《人民日报》头版。
退休移居上海,每年都带儿孙一起逛逛上海八月书展。出外旅游必到旧书市场千淘万漉,在南京夫子庙捡漏到中华民国二十四年版的《文心雕龙》。在天津海河旧书市场,淘到香港光明书局出版的《现代处世尺牍》《现代社交书信》姊妹篇,对教育儿孙运用中华礼仪展开微信攻略有很大帮助。在上海文庙淘到《佩文诗韵》和《常用典故词典》两本工具书。《常用典故辞典》由已故的文史掌故”补白大王“郑逸梅作序。从此,我爱上写旧诗词,成为了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我写的诗词曾在多家报刊发表,诗词征稿比赛也多次获奖,这两本书可谓立下了汗马功劳。
六十多年来,我从生活困难到经济宽裕,从偏僻的小乡村到繁华的大都市,不管怎么变化,走到哪就把书买到哪读到哪。我从买小人书开始放飞梦想,再到历经艰辛梦圆,这每一本书里,都好像有母亲的影子。
编辑:文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