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全国两会
x

注册新用户

发送验证码
立即注册
X

修改密码

发送验证码
修改密码

我的成长路

2019年08月28日 09:07:59 来源:黄山日报 作者:窦厚平

  我今年66岁,人生中有着难以忘怀的记忆——极其重要的经历阶段伴随着共和国的成长、发展、强大的脚步,终日乾乾、与时偕行;伴随着祖国改革开放,沧桑巨变,我求索、拼搏到小有收获。回顾我六十年的苦乐人生,有无限感慨。

  我出生在无为县乡下一个农民家庭。解放前,那里是我党领导下的抗日战争时期全国十九块解放区之一,是新四军皖江抗日革命根据地第七师所在地。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党和政府先后在广大农村普及小学和初中,我们公社在村祠堂里办起一所公办学校,一学期只收学费一元至一元五角钱人民币,让我们这些农村孩子们,个个能上得起学,人人能读得起书,尽快成为国家建设人才,我祖母和父母为此非常高兴,他们告诉我,这是在解放前做梦也想不到的事。我接到录取高中通知书那天,心里非常激动。我成了解放后村上第一个上高中的学生,当时那种感觉,宛若当今中学生高考被录取上大学。

  距离毕业期尚早,襄安区征兵任务开始,此消息对我触动很大,我心里既激动又感到诚惶诚恐:回忆初中毕业前夕,二哥窦厚玉刚从某前线部队回国,请假回来探亲时,受邀给我们师生作的战斗报告,使我深有感触,为了心中的梦想和抱负,我连父母都没说,义无反顾报名参了军。

  一九七一年元月,我怀着梦想,穿上戎装、奔向了部队军营。

  一个月的新兵集训后,我光荣地佩戴上红帽徽、红领章,和战友们一起排着整齐的队伍,迈着雄健的步伐,浩浩荡荡地跟随着我的第一任连指导员江传金同志,挥师来到“黄山”,来到了有着光荣革命传统并被南京军区两次授予“先进标兵连队”光荣称号的黄山三连。当我们放下背包,环顾四周,发现这里却是一片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穷山坳,与当年语文课本中描述的黄山,简直是大相径庭,令人百思不得其解……后来首长告诉我们:这里是“荒山”而不是“黄山”,是休宁县徽光农场,是贯彻党中央“五七指示”,开展军队大生产运动,让大家来接受艰苦环境锻炼的。这天晚上,我和战友们以班为单位,各自在露天下,田埂头、山脚下、屋檐旁,围成一圈,吃了第一顿只有一盆腌菜萝卜的晚餐。我们同住在一幢周围长着茅草的屋里,同睡在一条龙式的稻草地铺上,班连着班,排挨着排,人人席地盘腿而坐,聆听着连首长作的老三连传统教育。我们在山坡上站哨,在山脚下训练,我们一起开垦种瓜、种豆、栽树、插秧、割稻,艰苦的环境磨炼了我的稚嫩意志……

  完成农场初始阶段的艰苦磨炼后,我们部队三连奉命调回到老“根据地”——黄山。在一个风雨交加的黎明时刻,一声号令下,我和战友们,叠起军被,打起背包,扛起钢枪,穿上雨衣,在连首长们的带领下,踏着泥泞的山间羊肠小道抵达屯溪市区,乘坐解放牌布篷车,迎着冉冉升起的东方曙光,来到了真正的黄山。

  三月的黄山,一片云雾缭绕,翠竹和劲松还披着白雪、迎春树上绽放着朵朵洁白如玉的迎春花,还有那“大好河山”四个大字,都一一映入我们的眼帘,我心里默默赞叹着,啊!多么美丽的祖国河山!我们终于来到了与“南京路上好八连”齐名,享誉全军的“黄山脚下好三连”。我们在这里肩负着守卫黄山,建设黄山,保卫中央首长安全等光荣而艰巨的任务,深感无上自豪和责任!我们尽享着优美风景的同时,更接受了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三连连史教育和实践的洗礼。

  为了响应中央军委“创建四好连队,争做五好战士”的号召,我们接受政治学习,军事训练,开展生产自给自足。我们在虎头岩下、逍遥津旁,开垦挖地,种瓜种豆;我们攀悬崖,蹬绝壁,砍树木,担柴火。在地无三尺平的黄山,摸爬滚打,攀登座座山峰,翻越条条沟壑。为了安全,干部战士之间互相关心、爱护,亲如兄弟手足情深。当年的官兵伙食标准是每个月45斤大米1斤半油。萝卜根子作腌菜,吃的虽然不是太好,但是,能吃得饱,睡得香,偶尔一个月还有肉、带鱼烧辣酱什么的。老班长们经常风趣地教育我们:“好好训练打靶,要对得起45斤大米、1斤半油,不叫一颗子弹打地球(指射击本领不高,打靶时子弹脱靶)。”

  艰苦的黄山岁月,练就出了一个“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好连队,好战士,好传统,锻炼和培养了一批批人才。

  大江东去,浩浩荡荡,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回顾置身于新中国发展的六十年,我依然心潮澎湃,难以平静,我深深体会,人生道路犹如一首七律诗,坎坎坷坷,平平仄仄。阳光和风雨,顺境和逆境,总是相互交替。阳光中蕴藏着风雨,乐中有苦,人生不能在阳光下的顺境中惰性地被动依赖和等待享乐,否则,应对不了风雨的来临。故,我们要居安思危,不打无准备之战!

  苦中有乐,人生只能在风雨下的逆境中勤奋地主动自立和拼搏,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人生只有把握自己顺应时代发展规律,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编辑:文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