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梦现代化共绘新图景
x

注册新用户

发送验证码
立即注册
X

修改密码

发送验证码
修改密码

石屋坑、六股尖、樟源里:有故事的地方

2019年10月14日 09:07:24 来源:黄山日报 作者:程向阳 吴玉莲

  核心提示:休宁县地处皖南山区腹地,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驻扎休宁的皖浙赣省委及其游击队和皖南红军独立团曾为休宁、徽州乃至中国的革命事业,抒写出壮丽的篇章。

  石屋坑:皖浙赣省委驻地

  “三年游击战争,石坑贡献最优。只为革命需要,甘愿洒血抛首……”在修缮一新的石屋坑红色纪念馆,田里村主任、石屋坑红色文化的义务讲解员张铁山用并不标准的普通话向记者朗读当年的红军独立团政委、原南京军区副司令员刘毓标少将于1985年10月10日写就的《石屋坑往事》。

  据休宁县委党史和研究室主任科员汪国庆介绍,地处皖浙赣三省交界处的石屋坑,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受赣东北苏区和北上抗日先遣队的影响,当地百姓具有一定的革命觉悟。1935年4月、5月间,方志敏在柯村创建的皖南红军独立团来到石屋坑开展活动,并建立了党支部、农民团和妇女会等群众组织。当年秋,闽浙赣省委书记关英向皖南转移,由刘毓标等带领到了石屋坑一带。次年4月,闽浙赣省委改为皖浙赣省委,其机关就设在村中一幢三层楼里,石屋坑成为指挥中枢。

  石屋坑,不但是革命战争时期重要的省委机关驻地,也是有名的“支红村”。当地村民冒着生命危险积极为红军游击队筹办军需物资,带路,传送情报,保护省委,掩护领导……谱写出一曲可歌可泣的革命赞歌。

  1998年5月,中共皖浙赣省委驻地旧址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8月,石屋坑被列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村中建设了星火石屋坑纪念广场,原来的红军夜校改造提升为石屋坑纪念馆。

  六股尖:无名烈士纪念陵园

  休宁县鹤城乡冯村村头的六股尖无名烈士纪念陵园,青山巍峨、静默无言。这块红色的热土,埋葬着80多年前牺牲的30多位红军战士和当地革命志士的遗骨。

  汪国庆告诉记者,1935年12月,由熊刚、刘毓标率领的皖南红军独立团一部在江西境内遭国民党“围剿”,被迫转移。在从江西鄣公山经六股尖山脉到鹤城一带活动途中,翻越六股尖时,遭遇暴风雪,饥寒交迫,因不能暴露目标不能生火,30多名官兵活活被冻死在海拔1400多米的高山上,或站立或躺下,或怒目圆睁、手中紧握钢枪。来年开春后尸骨才被当地百姓悄悄掩埋。2001年5月,休宁县人民政府修建无名烈士纪念碑。

  陵园为青砖地面,粉墙黛瓦马头墙徽派回廊式结构。纪念碑整体以块石垒成并镶嵌大理石碑面,主体高度达8米,碑前有文化墙和浮雕,烈士陵园的正门树立了青石碑坊。

  六股尖无名烈士纪念陵园1995年列为休宁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6年列为“黄山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0年公布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驻军部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樟源里:两条标语见证斗争激烈

  休宁县鹤城乡樟源里是第四批中国传统古村落,旧称鄣源,始建于宋代,至今已有近千年历史。这里也是一片红色土地,现存的两条标语深刻说明当年革命与反革命之间殊死斗争的激烈程度。

  鹤城中心小学校长程亮告诉记者,1934年7月至1935年1月,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深入皖、浙、赣、闽诸省国民党统治的薄弱地区,行程5000余里从事抗日宣传,同国民党反动派作殊死斗争。方志敏的部队曾于1935年1月途经樟源里住了一晚,并在围墙上写下一条标语“要想救国,必先打倒卖国的国民党”,落款为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宣。

  共产党的标语被国民党发现后,他们立即采取反宣传措施,在方氏宗祠树德堂的墙壁上刷出一条反共标语“军民合作起来,共同消灭赤匪、实现国民革命”,落款:休宁县剿共义勇队第九分队宣。

  当地村民方福昌告诉记者,当年方志敏的部队到樟源里曾在他家的老房子里住过一夜,他的爷爷曾在宜兴做生意,家中较殷实,当时还给红军送过红花油和100双草鞋。但红军军纪严明,给爷爷打了借条。红军对待百姓非常和气,还帮老百姓做事,受到了村民的拥护。


编辑:文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