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新用户
注册新用户
修改密码
裹年粽
在徽州,自古有“无粽不成年”之说法,因为粽即“众”,有团圆的意思。所以,到过年时家家户户都要裹年粽,人们图的是一种吉利、好兆头,期望来年财源滚滚。
“徽州年粽”独具风味,以枕头粽为主。用箬叶包糯米粽子,清香可口,别有风味。首先选取长大宽厚的箬叶,要刷洗干净,浸泡在水中一两天备用。整个粽子四只角,形如枕头。“徽州年粽”品种繁多,有肉粽、排骨粽、枣栗粽、豆沙粽、红豆粽等等。
粽子一般捆两道或三道捆索,因为是用箬叶包裹起来的,没办法分辨是什么馅啊,于是,徽州人相当有智慧,就用捆几道粽叶绳的土办法来划分。通常两道绳的为咸味,三道是甜的。扎粽子,徽州人不像嘉兴等地用棉线,不环保,徽州等地都是就地取材选用棕树叶,然后将它撕成一条条,细细绿绿的,和箬叶非常协调般配,因此属于纯粹的“绿色”有机食品。
徽州人向来都很热心助人,每当年关包粽子的时候,左邻右舍的妇人都会走出家门赶过来帮忙。青砖白墙的屋内,只见她们手里熟练地将颗粒饱满的糯米裹进翠绿的箬叶中,嘴里叽叽喳喳不停地聊着自己的男人和孩子,笑谈着各家一年里的丰收年成。
傍晚裹好的粽子,需要放入柴火灶内的那口大锅里翻煮三四个小时,然后利用滚烫的灶窟的余温慢慢地在锅里焖到天亮。岁末冬日的暮色里炊烟袅袅,但凡穿梭于村巷,整个夜晚似乎都会弥漫着一股糯糯的温香。而这份温香里,藏有箬叶的清香、糯米的甜香、草木灰的碱香、木柴的烟香,更有祥和的夜色里那些简单朴实的梦的馨香…
到了第二天,徽州的女人们都会很早来到厨房,从锅内捞出粽子,接着把起锅煮好的粽子用棕树叶子十个一串地穿起来,然后挂在梁底的钩子上晾着,一直可以保存到元宵以后。年粽包的多的人家,生怕长霉,过半个月挑下来煮一次,重新挂回去,一直可以吃到清明前后。徽州年粽吃法也特别丰富,有人喜欢用白水煮热了沾着白糖吃,有人爱将粽子切开下锅煎着吃,还有人钟爱把粽子放入火桶中用木炭灰慢慢加热,一旦拨开粽叶,糯米香气四溢,吃上一口让人回味无穷。
做年粿
在徽州农村,过了冬至,做米粿、打年糕是过年必备的,也是不可或缺的习俗。每逢过年时节,在各家厨房里,人头攒动,大家在忙碌着,烧火,蒸粉,打水,做米粿、切年糕,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对来年的憧憬,满带着幸福的微笑。
徽州人做米粿、打年糕,大都选在冬夜,集中在场地宽敞的人家,几家一起,一方面是为了节约时间,另一方面也是节省柴火,有时,米粿做得多要忙到天亮。 记得曾经那样的夜晚,村子里的小巷被米的熟香填满了,乡村之夜的寂静,也被农家灶屋里磕粿模的声音敲得细碎,磕击声中还有农妇们呱呱的说笑,宛若一首小夜曲了。
徽州乡村里,这时米粿叫“年粿”,又称“发喜粿”,是过年米食糕粿小吃中的主流,以往每家每户都要做成百上千个。徽州年粿,与平常的一般米粿做法有所不同,它是用木雕的粿印印制出来的,粿印上雕刻有精美的“福、禄、寿、喜”字样,再加以花鸟鱼虫等图案修饰,中间用朱笔点一下,寓意来年“红红火火、大吉大利”。正月里,特别是刚结婚不久的夫妇,村里人都要端着一些“发喜粿”送上门去发喜,意味着“常常(尝尝)利市”、“长长利市”,期盼早生贵子,平平安安、和和美美。
由于年粿做的蛮多,为了便于贮藏,农户们一般到了第三天,就要将年粿放在陶瓷冷水缸里浸泡保存,每隔几天换一次水,摆放在家里的阴凉处,一直可以存放到来年春暖花开的清明时节。
做冻米糖
记得儿时,冻米糖可是咱们农村小孩最甜的过年点心。因为,这种甜美的零食也只在过年的时候才有机会吃到,而且,还是春节走亲戚、招待客人的门面。记忆里,每到腊月,农活渐闲,乡人们便开始张罗起过年的物什来了。老家彼时自然也不会例外。挑一个晴朗的日子,煮了几锅糯米饭,整个屋子里弥漫着温暖的饭香,让人的每个毛孔都快活地舒展开来。那时,孩子们会很高兴,因为,大家都知道,做冻米糖,要过年了。
在农村里,那时家家都会有一个大大的竹匾,这个竹匾,春天用来晒笋干,夏天用来晒鱼干,而在冬天,就会用来晒做冻米糖的糯米饭。经过几个冬日暖阳的照晒,饭粒脱了水份成了饭干,加上蒸熟的糯米冻硬了,变得不再黏。一粒粒硬的好像石头一样,那才算是晒好了。也许正是由于这样,才叫冻米的吧。
然后,晒好的糯米就会收在一个个的铁皮箱里,那时,家家户户都有好几个这样的铁皮箱。慢慢的,家里会陆陆续续炒制一些东西,比如说花生仁,比如说芝麻,这些,都是要用来放在冻米糖里的。
在那物质匮乏的年代,乡下人无钱买糖,就是有钱也买不到糖。那个时候,特别是临近春节,大人们就地取材,利用民间土法工艺,将红薯捣碎,熬制糖稀沾点冻米糖。
制作番薯糖的关键,在于麦芽与番薯的配比。当然,火候与时间的掌控,制作者也须了然于心。
那时在一旁抽烟的父亲丢下烟筒,赶紧来帮忙。只见母亲一只手牵着纱布袋口,另一只手拿着葫芦瓢,把木制饭盆里的红薯泥装进纱布袋,再舀几瓢清水倒进袋子。然后再把挤出的蕃薯浆放到洗净的锅里小火慢慢熬制,一边熬一边搅,防止粘锅底,不然会糊的;等变得粘稠了以后,锅里剩下的就是棕色的糖稀。
做冻米糖要立即将糙米及芝麻倒进锅里,随后用大锅铲飞快地翻搅均匀了,迅速装进一个铺好了布的大木盒,两个大人轮换地背着对方在上面哼哧哼哧地踩。孩子们却在边上嚷着、抢着要爬上大人的背上体验欢乐。那时,家家的厨房忙忙碌碌、欢声笑语、不亦乐乎,年味特浓。等糖踩结实了便快捷地倒在案板上,趁热迅速切成块,不一会儿又香、又甜、又酥的冻米糖便做成了。
这时候,屋里屋外飘着一股冻米糖特有的香味,不时诱着乡邻进来尝尝这新做的糖。冻米的脆、芝麻的香、饴糖的甜,三者完美结合,入口香甜,一片片薄薄的冻米糖,在我的儿时,吃的是浓浓年味,吃的是孩子的欢乐。
酿米酒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一到冬天,徽州乡村基本上每家每户都会酿造米酒。准备好糯米、酒曲。先将糯米浸泡半天,然后将糯米放在木甑里,架在铁锅上,用柴火蒸。一段时间后,炊烟袅袅,满屋子都飘着糯米的清香。记得小时候最喜欢,在糯米熟了以后,揪一小团,蘸白糖吃。
待糯米冷却至大概三十度左右时,将酒曲捣碎,用冷水化开,均匀地拌在糯米里。将拌了酒曲的糯米装进坛子里,边装边用手掌压实。等糯米全部装完,再撒上一点酒曲,然后将坛子密封,用棉被包裹,放在家里最暖和的角落里,等待发酵。
人们总会趁着冬闲多做几坛米酒,在过年时,热上一小碗,喝上一小口,驱寒暖胃;亦或是在炖鸡汤时,倒入一小碗米酒,瞬间酒香四溢,让人食欲大开,简直人间美味。
做苞芦松
苞芦松是徽州著名的山区美食之一,在徽州方言中,将玉米称为“苞芦”。地处新安江源头的休宁县流口地区,每逢过年,淳朴的山里人家总是会捧出金灿灿的油炸苞芦松来,然后泡上一杯云雾山茶喜庆待客。“苞芦松”这种由山民自制的年货,历史悠久,在当地已有480年的制作历史。
“苞芦松”香脆可口,但制作技艺工序也比较复杂。当地农民说,选料必须要用当年收获晒干的颗粒饱满的玉米。接着把玉米碾成细粉,经细粉箩筛去皮层,在热水沸腾的锅里撒玉米粉,待成为一锅玉米糊时,撒上一些炒熟的黑芝麻,随后倒入一个盆里让它冷却,待玉米糊冷却凝固后,再用特制的弓刨成薄片,最后将薄片置于竹匾上晒干即成。
过往的年代里,油煎苞芦松一般都在大年三十晚的头夜开始。一家老小围在一口锅旁,生火添油。当菜锅内油香扑鼻时,玉米薄片即可投入滚烫的油锅中。滋滋的油锅声伴随着渐渐袭来的香气,张张玉米薄片迅速舒展,膨胀上浮,令人垂涎欲滴。
那时的小伙伴们围着炭盆拿着吃,自然随意,嚼着满嘴的香味裹着浓浓的年味。围炉闲坐,守岁辞岁,这样最寻常的画面如今却是大家最向往的场景。舌尖上去寻年味儿或许是最有感触的,孩提时期的味道才能勾起内心深处的回忆。
编辑:郑亦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