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新用户
注册新用户
修改密码
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世界级自然与文化遗产双保护项目的安徽黄山周围的这片山清水秀的地方,便是著名的古徽州。许多慕名而来一睹古徽风采的中外宾客都对这么一个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就是:为什么徽州古民居村落的村头组景大多营建得那么别致优美、风景如画?
本文所要向您展示的就是关于“徽州水口”的古老而有趣的话题。从字面上说,所谓“水口”是指民居村落进水或出水之处。而被徽州人与建筑美学家及民俗学家们称作“徽州水口”的概念,则专指民居村落进水口或出水口处的村郊结合部地区,村民们出于各种考虑而利用不同的森林、山势、岗峦、溪流、湖塘,配置以牌楼、宝塔、亭榭、桥梁等所形成的优美的水口园林景致。这些地段便成为全村最为美丽的风景,有的还成了某个村落的显著标志。
关于徽州水口的成因的问题,是与徽州水口的主要类型的问题紧密相连的,因为徽州水口是徽州人巧夺天工、“天人合一”的产物。按照水口的成因,现在一般将水口分为五大类型,即:防卫型地貌加上防卫型建筑的村落免遭侵犯的“防卫型水口”,建筑提高水位设置油车、水 碓、水车等用于生产的“生产型水口”,架设桥梁方便交通的“交通型水口”,建筑寺庙、书院、文会馆、路亭、牌坊等公共建筑构成人文景观供村民与来宾游览观赏修身养性的“游赏型水口”和通过营造风水林、寓意塔等水口建筑避邪灭灾求吉呈祥的“风水民俗型水口”。
祁门县奇岭村水口是一例典型的“防卫型水口”。“两山夹一坞一溪”的自然地貌为其提供了天然的优越条件,村民们跨溪筑起重檐歇山顶楼阁成为水口亭,两旁连成一体成为人为屏障的是双层屋宇。如此水口设置,既有村落界定的作用,又有封闭、防卫和关镇的作用。
休宁县双溪流口村水口的堤坝、油车及水碓构成了典型的生产型水口,同时也构成了八景中“野碓舂云”一景。
祁门县桃源村水口是一例典型的交通型水口,水口廊桥及其桥楼的作用,虽然主要是为了方便村民风雨无碍地往来,但同时也明显的起到了地域界定、村落标志及美化点缀等作用。
游赏型水口在徽州水口中所占比重最大,几乎大多徽州水口均多少兼顾了这种水口模式的功能特征。除了黟县西递、宏村,歙县雄村,休宁五城等游赏型水口之外,最为典型的游赏型水口当属歙县唐模村水口了。唐模村水口的游赏性除了可以从它那“檀干园”、“小西湖”的雅称上领略一番游趣外,还可以直接从水口中的两幅楹联中得到确证。一联云“此一带远近村居旧称丰乐,有六朝烟水气味可与游观”;另一联云“喜桃露春浓,荷云夏净,桂风秋馥,梅雪冬妍,地僻历俱忘,四序且凭花事告;看紫霞西耸,飞布东横,天马南驰,灵金北倚,山深人不觉,全村同在画中居”。
风水民俗型水口的理论根据是明清风水理论中的“关镇”之说,与游赏型水口一样,风水型水口模式几乎存在于所有水口建筑之中。其典型的标志物有村口的风水林,村口的宝塔及石拱桥等,比如:为了文运昌盛而在水口处修建文峰塔或建文昌阁,这就既满足了村民的心理需求,又为水口增添了游赏景观。岩寺村水口以文峰塔与塔南的凤山台为架构,组成笔(塔)砚(凤山台)组合,象征岩寺镇水口的高雅;而在黟县碧山村水口的七层宝塔则与村头的石拱桥组成弓(桥)箭(塔)组合,寄寓着一番纷纭繁复的乡俗。
纵览徽州水口,无论何种类型,无论何种成因,我们都能发现:徽州水口作为一种地域性特殊建筑,蕴藏着深邃的地理文化与历史积淀的内涵。它方便了村民的交通、生活及生产,调节了村落生态的平衡,美化了村落环境,陶冶了村民情趣,调剂并满足了村民们的心理需求,它更为今天与未来保护住了一大批极为珍贵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这些虚与实、雅与俗、风水与乡俗的功能,既是徽州水口的历史意义之所在,同时也是徽州水口得以完好保存传之后世的历史之谜的谜底。除此之外,曾经雄踞半壁江山的徽商的兴盛,大批徽州商贾在桑梓故里仿造经商地的园林佳景以光宗耀祖回报故乡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古徽州地处深山交通闭塞,战火动乱很少染指是这些珍贵的徽州水口园林得以完好保存下来的又一个谜底。
透过徽州水口那一幅幅立体的如画景致,我们可以触摸到古徽州经济、文化、时尚、风俗、民情的烙印,可以听到一支古老而不老的“谁不说俺家乡好”的山歌绝唱。随着“徽学”逐渐成为中国三大地域学的态势的形成,国内外众多地理学家、建筑学家、美学家、民俗学家及历史学家都把研究关注的热点投向“徽州水口”,进行科学研究,汲取历史精华。而“徽州水口”则像那入村出村的潺潺活水那样永不干涸,永不重复,“徽州水口研究”之树常青。
编辑:郑亦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