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新用户
注册新用户
修改密码
曾几何时,随着一部名为《廊桥遗梦》的美国畅销书的风行世界,“廊桥”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里都成为人们饶有兴味的谈资。有些人对朦胧美妙的廊桥意境寄予深深的憧憬,而更多的人则发出“不知咱中国有没有廊桥”的疑问。
其实,在世界桥梁史上,咱们中国可谓是“桥的故乡”。即便是廊桥,最早也是中国人的创造,而其中数量最多、故事最多、特色最浓的廊桥,则要首推徽州古廊桥了。
徽州廊桥知多少
古徽州包括歙县、黟县、绩溪、婺源、休宁、祁门六县,现已查明:在古徽州的6个县里每县均有数量不等、形状各异的廊桥,总数超出20座。其中建于南宋淳熙五年(1178年)的黟县的通济桥,堪称古徽州年代最为久远的古石桥;而歙县的太平桥则以其长268米、宽7.1米、高9.5米、16孔的规模,成为安徽省最大的古石桥。只是由于年代久远,风浸雨打,饱经沧桑,有的毁圯,有的重建,有的因改作公路桥而拆除了桥上的廊亭庙宇,致使现在仍完好保存的徽州古廊桥只有许村廊桥、北岸廊桥、占川廊桥、拱北廊桥、唐模廊桥、清华廊桥等几座了。
廊桥故事何其多
古徽州不但多廊桥,而且这些廊桥还多故事,几乎每一座都有一个或多个故事一直在民间流传,在史册铭记。它们是徽州古廊桥文化弥足珍贵的重要组成部分,折射出徽州文化特有的光彩。
被称作“彩虹桥”的清华廊桥没有建桥之前,由清华镇西往浮梁景德镇的道路被婺水阻隔,河上虽有小木桥,但遇山洪暴发就被冲毁,舟船摆渡又险象环生。南宋初年时,有个叫胡济祥的乡人挺身而出,决心为民造桥。由于婺水河面太宽,造桥工程规模太大,致使他虽耗费巨资,依然无法建成。于是,故事出现亮点,胡济祥想出妙法,使出绝招,弃家削发于林坑庵为僧,籍此四处化缘筹集建桥资金,终使廊桥建成。至今在彩虹桥的廊亭内的神位上,就有一块“募化僧人胡济祥”的牌位。
俗称“老大桥”的镇海桥,桥上原是有亭、拱门和五脊殿建筑的廊桥,关于它的建造故事非常有趣。桥建于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独资建桥者系屯溪西边的隆阜村财主戴时亮,建桥原因是使他家女儿出嫁时花轿可从桥上风光跨过新安江而不用下轿去靠摆渡。女儿所嫁之处为屯溪东边的率口程家,故事因此发生。在谈论迎亲仪式时,程家提出若戴家能建一座廊桥的话,他们将以黄金铺路从率口一直铺到桥头来迎亲。结果,戴家的廊桥建成,而程家的“黄金铺路”也巧妙地兑了现,原来他铺路的“黄金”是金黄色的稻谷。于是喜上添趣,趣味横生。不过后来到了清康熙初年时廊桥被大水冲毁之后,担负捐资重建的则是率口程氏后裔程子谦了。最为震撼人心的是,当程子谦重建的廊桥又被水毁之后,他自己却在又一次重建过程中病故。此时他的远在广西任官职的儿子程岳挺身而出,继承父志,继续把它建成,使这则廊桥故事顿然厚实、沉重起来。
当然,关于徽州古廊桥的故事中,也不乏一些充满迷信色彩的传说和反映农村宗族斗争的轶事,势必要当作糟粕予以剔除的。
徽州廊桥特色浓
徽州古廊桥是最富徽州文化特色的廊桥,这些特色已经引起人们的重视。
首先,徽州古廊桥的整体构架特点是:合津梁、庙宇于一体,含桥、亭于水榭风景之中。无论廊桥是处于水街闹市之地,还是穷乡僻壤之处,它都会成为一处人文景观并因为廊桥的出现而使周遭景致得以美化,有的还因此跻身“ ΧΧ八景”、“ΧΧ十景”的行列。比如:夹溪廊桥就成为休宁县“海阳八景”之一,名为《夹源春雨》。而唐模廊桥就成为唐模水街上的重要一景,在它的廊屋里,不但设有佛龛,而且在大殿两侧安置有鼓和钟,供祷告时击敲。而在村中有人去世需要报丧时,也通过这儿钟、鼓的击敲来实现,敲击次数与逝者享年数相同。
其次,徽州古廊桥的特色还在于它的徽派建筑风格上。凡是体现徽派古建筑风格的设计,比如:白粉墙,小青瓦,石板路,飞来椅,设佛龛,挂楹联,设置艺术漏窗等,徽州古廊桥皆一一具备并使之巧妙构架。这是徽派建筑艺术在廊桥建筑上的应用,同时也使徽州古廊桥特色独具、异彩纷呈。
第三,徽州古廊桥的特色在于它的徽州文化底蕴十分浓郁、深厚。比如:乐寿廊桥的桥名的来历,就取自《论语》中“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的名句,使乐寿廊桥雅趣横生、妙不可言。又比如:唐模廊桥的楹联“南海岸来一瓶甘露;高阳桥渡千载行人”,清华廊桥的楹联“卧地著华川,爱此间长桥卧波,五峰立极;治时兴古镇,尝当年文彭篆字,彦槐对诗”和嵌字联“清景明时,彩画辉煌恢古镇;华装淡抹,虹桥掩映小西湖”等,加之每座廊桥都有一个故事,就使徽州古廊桥沉浸在浓浓的文化氛围之中。
第四,徽州古廊桥的特色在于它的桥体多为石桥,而廊屋则为砖、木结构。但乐寿廊桥和清华廊桥除外,它们的桥体均为木质结构,只有桥墩为石质。同时,徽州古廊桥均系全封闭式廊屋桥,廊屋内均有靠背长椅或长凳,供行人坐下憩息。
最后,徽州古廊桥的特色在于均为民间独资或捐资或筹资建造,廊桥上均立有捐资造桥者积善功德碑纪念。
徽州为何多廊桥
“徽州为何多廊桥”,绝对是解读徽州古廊桥中的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综合考察每座徽州古廊桥的成因,可得出如下几点:
其一,徽州是程朱阙里、东南邹鲁,使得徽州人尚儒崇文,置身社会讲究积德行善、济困扶危,而捐资修桥、铺路、造亭、植树之类的行为,向被徽州人尊崇为公益善举,成为全社会褒奖的良好风尚。这是徽州多桥梁(当然包括廊桥)的社会原因。徽州大多的廊桥都是依仗众人的捐资才得以建就,捐资建桥在古徽州一直被视为义举、善举而代代传承。
其二,徽州人有足够的建造廊桥的资金,使廊桥的建造有了经济条件。特别是徽商兴盛、富甲一方且雄踞半壁江山之后,他们将大量的资金用于修建家乡的豪宅、牌坊之外,也乐于修建祠堂、书院等回报桑梓的公益行动,修桥、铺路更是其中的重要内容。镇海桥、乐寿桥、高阳桥等廊桥,均为徽商独资捐建。倘若没有足够的资金作基础,徽州便无力建造这么多的古廊桥。
其三,徽州有大量的能工巧匠,足以承担廊桥的设计建造任务。有传统的砖雕、木雕和石雕艺术,使廊桥得以美饰。“讲究精益求精,善于发明创造,以质取胜”被誉作徽州人的特性,这种特性保证了徽州古廊桥的精美、优质。他们既然能把徽州古民居建造成世界文化遗产,当然更能把被他们称之为“廊屋桥”的徽州古廊桥建造得特色独具、美轮美奂,因此,徽州古廊桥同样也是徽派古建筑艺术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四,古徽州多山多水、多风多雨的自然条件,也是其多桥且多廊桥的主要原因。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但乐善好施的徽州人并不止于这开路、架桥的层面上,而是针对徽州多风多雨且多斜风雨的实际情况,进一步考虑到为人们架避风、挡雨、遮阳和驻足憩息的桥梁的人文关怀上,于是廊桥构想应运而生。
正是:似桥似廊跨溪涧,遮风挡雨暖心田。廊桥遗梦何处撷?昨日徽州今黄山。
编辑:郑亦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