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新用户
注册新用户
修改密码
中国有个“家风村”——每家每户,家训家规化作楹联高高挂;村外村中,美德美举蔚然成风暖暖吹。这“家风村”,便是“世界文化遗产地”安徽省黟县的西递村。
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的时候,关于“家风”的街谈巷议,便演绎成一道风景一股暖流。于是,我们慕名走进了被誉作“家风村”的西递村,去惊叹独一无二的“家风奇观”,去领略不无启迪的“家风况味”。
这“家风村”西递村在黟县城东8公里处,世为胡姓聚族而居之地。村落四面环山,总面积12.96公顷。在清道光年间鼎盛时期,全村共有600座华丽的宅院,两条大街,99条深巷,800户烟灶,90多口水井,人口近万。历经沧桑到今天,全世界为之震惊和感叹的是,这西递古村竟然还奇迹般地完好保存下来300多幢富丽多姿的明清古建筑及其组成的古村落群。而那些古民居宅院,则每宅均有一个闪烁儒风雅韵之光的宅名:西园、桃李园,惇仁堂、履福堂,瑞玉庭、大夫第,还有枕石小筑……如诗如画,异彩纷呈,真个是:桃花源里人家,家家“桃花”不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文化遗产地”的殊荣。其中最大的亮点与奇特之处就是,全村300多户人家家家户户都把祖传的家风楹联文物高挂在家中大厅的墙壁上,为自家人座右,供来访客欣赏,最古老的已经有一二百年的历史了。有的是宣纸书就精裱而成的卷轴式楹联,有的是红木雕刻制就的徽州木雕楹联,有的是阳雕在竹片之上的徽州竹雕楹联……千姿百态,古风幽幽,字体俊秀,雅俗共赏,祖传家训,代代薪承,彰显出桃花源里人家“家风村”的文风古貌。跨进家门就能读到并知晓该户人家的家风精华,时时刻刻都在传承着家风文化并能不断地温故而知新,如此独创,世间罕见。将“西递村”誉作“家风村”,确实是名副其实的了。也因此,在“家风村”里走村串户地赏联,成为一种熏陶一种享受。
“万石家风惟孝悌;百年事业在诗书”。虽说这300多户西递人家每家的家风楹联内容千变万化,然而那些家风楹联所传递出的人生哲理、持家理念,却都是具有普世价值的人间美德治家格言。就如这幅家风楹联所传递出的信息那样,“孝悌”与“读书”的家风,不但是这户人家代代相传的家风,而且也是全村人家家都需要传承的家风共识。
“传家有道惟存厚;处事无奇但率真”。传家的道理没有什么高深,就在于做人要厚道;处事的方法没有什么怪招,关键就是要对人直率而诚恳。
“遇事虚怀观一是;与人和气誉群言”。处理问题能够虚怀若谷,才是正确的态度;待人接物和蔼可亲,才能得到大家的赞赏。
“二字箴言惟勤惟俭;两条正路曰耕曰读”。上联是规劝家人要采取正确的生活态度——勤劳俭朴;下联是规劝家人要选择正确的生活方式——渔樵耕读。
“襟怀旷达云中鹤;品德清高崖上松”。只要心胸开阔、豁达大度、品德高尚,就能松鹤千古、延年益寿。
“事到临头三思为妙;怒上心头一忍为高”。遇事要拿得起放得下,三思而行,心有怒火,忍一忍也就过去了,这样的境界是最高的。
“气忌躁,言忌浮,才忌露,学忌满;胆欲大,心欲细,智欲圆,行欲方”。心欲细,指做事心要细;智欲圆,指对事要深刻理解,不牵强附会;行欲方,指行为要守规范,做事要有原则。
“世事让三分天宽地阔;心田存一点子种孙耕”。在与他人交往时,只有宽容豁达才有助于扩大交往空间;心藏善恶种子,随缘滋长。劝人培育一点善德,留一些嘉言懿行,让子孙效法,有所收获,有所继承。
“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家族兴旺,百年不衰,原因就是能积德行善;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被誉作“西递第一联”的家风楹联,是高挂在“瑞玉庭”古宅里的“快乐每从辛苦得;便宜多自吃亏来”。这幅楹联之所以被称为“西递第一联”,是因为该联巧妙地在入联关键文字的笔划的增、减上做文章,用心良苦地、趣味横生地使之成为世间罕见的趣味楹联的经典之作,被载入楹联文化史册,并每每逗引得游客们叹为观止。笔划增加,体现在上联的“辛”字上,多了一横,寓意“要用更多一点的辛苦去换得快乐”;笔划增减,更同时体现在下联的“多”字和“亏”字上,从“多”字上面取下一点,添加在“亏”字上,寓意“吃小亏可以占大便宜;但是,亏只可吃一点,吃多了人家会说你是冤大头”。其间体现出的,完全是家风文化的另类呈现,只需稍一点拨,便会趣从中来。同样的主题,在另一家则直白的成了“能受苦方为志士;肯吃亏不是痴人”,就似乎稍微逊色一些了。
“家风村”中最显“贾而好儒”徽商文化特色的楹联,要数“笃敬堂”里的“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这幅楹联把“营商”与“读书”相提并论、平起平坐;同时,又把徽州人读书营商的艰难生活道路,大白于广众;创业与守成的谆谆教导,晓喻以天下。一个“效好便好”和一个“知难不难”,明了轻松,极普通的辩证法道理,用得恰到好处。读罢,一个被浓缩了的徽州人的形象便很快跃然纸上:认真读书,悉心经营,艰苦创业,谨慎守成。把如此另类“劝世文”高挂在墙上,家风劲吹,日读夜思,联语入心,潜移默化,催生出一代代西递村的徽商与书生,演绎出一页页“家风村”的辉煌。
“家风村”赏联,赏得荡气回肠,赏得一醉方休。突然间就想起这么个问题:百年沧桑,莫测多舛,这些个祖传家风楹联,是怎么完好无损地一直保存到今天的呢?村人和盘托出:每日弹灰除尘,每年防蛀除虫;文物贩子出再高的价也绝不动心,日子过得再怎么拮据也不变卖家风楹联;即便是“十年文革”中的“破四旧”浩劫,西递人使出浑身解数与聪明才智,打过一场家风楹联保卫仗:藏匿的藏匿,转移的转移,最绝的是村中一家砖瓦匠人家,干脆动用自家的手艺,将家中的那些家风楹联统统砌进自家房屋的墙壁,躲过一劫又一劫。
文旅结合,与时俱进;文化旅游,风生水起。走进中国“家风村”的“赏联之旅”,正合时尚,令人回味无穷。真个是:“家风村”里家风古朴、村风清幽;“西递村”中景观奇特、新风醉人啊!
编辑:郑亦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