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新用户
注册新用户
修改密码
万千气象黄山摩崖石刻
许安斌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堆叠成黄山一座座奇峰,挖掘出一条条小涧大溪,悬挂起一处处从天而降的瀑布,拍击出一垄垄澎涌的山泉,种养出一株株奇松,削铲出一块块悬崖绝壁,使黄山成为中国乃至世界雄奇秀美梦幻名山,成就了气象万千黄山摩崖石刻。
摩崖石刻,是中国一种独特的书法艺术,更是黄山一种凿刻绝艺。古往今来1200多年间,在黄山三十六大峰、七十二小峰上那些奇奇怪怪的悬崖绝壁上,数以百计的摩崖石刻,既是亮丽的风景,更是黄山的人文大观。石刻的作者,都出自历朝历代文化名流,或伟人大家。摩崖石刻的字体,有草、隶、行、篆。昂然奋发的,雄伟奔放的,飘逸幽润的,龙飞凤舞的,涓秀隽永的,各显风流。石刻文采,体裁众多,或诗词歌赋,或题款纪事,或寄情山水,或抒怀铭志。透过岁月的积淀,经世道沧桑,早已成黄山弥足珍贵的文化。
山谷流泉,绝壁飞瀑的云谷寺处,摩崖石刻如夜空星现。其“刻削千仞”、“幽谷万壑”、“奇景天成”与“黄山归来不看山”等多处摩崖石刻,悬挂于清溪之上,凹凸在绝壁之中,隐藏在松柏悬岩之间。人在这种清秀幽静的境地欣赏这些摩崖壁石刻,如同人在尘世之外,心入仙幻之中。八百里大黄山,这些兽都上不去,禽也难停留的悬崖绝壁,却有石刻。大的单字过丈,小的又字盅微。丹霞峰耸天入云,明崇祯十七年(1645)的《掷钵大宝三刻》全册经文就凿刻在一处竖立千丈的山崖上,密密相嵌,横直成线,且字体小而秀丽,行行醒目,似线串珠。民国廿八年(1939)国民党陆军上将、二十三集团军总司令唐式遵的青鸾峰题刻“立马空东海,登高望太平”联句,全长87.5米,是世界上最大的摩崖石刻。
欣赏黄山摩崖石刻,得不辞劳苦,涉水登波,攀藤越岭,方可目睹,得之神韵。走累了,爬乏了,去清溪碧润之处、峰坞之中歇歇,任山野的风吹一吹,捋双手拍动山润里的水,将双脚浸入山溪流里,看着山崖石缝里的苔藓写出的灵气,老藤沿绝壁逶迤成的苍老,慢慢欣赏着山崖石刻的气度,这是一种特别的享受。桃花峰远远近近之处,石刻竖挂如林。民国廿六年(1937)邹鲁的“怒马奔腾”和“大块文章”以及单字过丈的“大好河山”题刻,乍一见似从天而降的巨幅,细细一看,才见是凿刻在凸凸凹凹的绝壁之中,令人叹为观止。刘伯承元帅的“抗日大军昔北去,大旱云霓意如何?黄山自古云成海,从此云天雨亦多”的题刻,作于1957年,乃是对“皖南事变”的悼念,观之缅怀先烈的英勇壮烈,无不心生报国之志。
1979年,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在视察黄山时提出:“要有点雄心壮志,把黄山的牌子打出去。”并亲笔写下“天下名泉”的巨大题刻,在温泉景区的观景楼前熠熠生辉。2001年,江泽民总书记的七律“遥望天都倚客松,莲花始信两飞峰,且持梦笔书奇景,日破云天万里红”的题刻,书写出黄山天下奇的绝妙风景,道尽了黄山世界无的人文与自然景观。登上“一览众山小”的天都峰,俯瞰峰下万千小峰在云海里隐隐现现,若有若无,这时的你仿佛已上了天,飘忽已成仙了。见天都峰多处石刻就悬挂在眼前。“登峰造极”四字巨刻,为登天都峰第一人,唐代高僧岛云和尚之作。紧挨一尊摩崖神雕“药师琉璃佛”,身处悬崖之中,云遮雾绕,紧随其身。天都一处千丈绝壁上的“登天都峰”石刻成为人难上、鸟难停,既醒目又神采的绝世杰作。天都峰临渊无底谷处的“盘空千万刃,险若上丹梯。迴入天都里,回看鸟道低。他山青点点,远水白凄凄。欲下峰前瞑,岩间缩锦鸡。”好一处险峻地,好一处千古绝唱。已登天都顶,谁不力精疲?然天都峰的绝世奇观,又使岛云高僧亢奋不已,才留下这一人间少有的摩崖神刻。
自唐宋至当代,历代伟人大家在黄山留下如许的心题妙刻,证实了“黄山归来不看岳”这句名言。八百里黄山,古人曰:三十六大峰,七十二小峰,峰峰都有宝。这宝就是“悬崖绝壁难胜数,惟有题刻始留名。”
编辑:郑亦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