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全国两会
x

注册新用户

发送验证码
立即注册
X

修改密码

发送验证码
修改密码

徽州有个“学霸”村

2019年11月01日 09:36:42 来源:黄山新闻网

徽州有个“学霸”村 

洪坑村,位于黄山市徽州区岩寺镇,是一个经历过千年科举制度的徽州古村落,具有深厚的文化底韵。据资料记载,洪坑古称洪源或洪源里,是古徽州洪氏聚族而居而形成的,自唐代开宝年间至今已有1200多年历史。 

村里先后出过21位科举进士和荐贡进士,故又被称为徽州“进士村”。著名的状元洪莹,榜眼洪亮吉,“同胞三中书”洪朴、洪榜、洪梧等,都来自洪坑。其中大名鼎鼎的洪亮吉是清代著名的经学家和文学家,他于1793年写作的《治平篇》是我国历史上专论人口问题最早的一片文章,比马尔萨斯还早5年。 

在徽州的历史上,“社则有屋,宗则有祠”,如果说宗祠反映了一个姓氏的血缘脉络,那么社屋则凸显了人们的地缘关系。有资料称:“洪坑先后建有4座祠堂,分上洪家庵、下洪祠堂、王家祠堂、洪家社屋。其中,下洪祠堂是清朝洪迪、洪忠、洪宪等10多位进士的家祠;上洪家庵是明朝尚书洪远及进士、知州、知府、知县等40多人的家庵。”在洪坑,有记载的祠堂应该只有王家祠堂,因为王家祠堂已然千古,不复存在,而尚存的却没有一座是祠堂的。洪姓是由黄河两岸一带迁移到徽州的,那一带应该是庙和庵较多,没有建祠堂的风俗,而王姓较之洪姓在徽州定居的历史要长得多。在世科坊的前方,依山而建有一座“洪氏家庙”,应该就是资料中所提到的“上洪家庵”。“洪氏家庙”坐落在绿树掩映中的村南,是明代成化十四年(1478)进士洪远的家庙。 

资料记载:洪远,字克毅,徽州洪坑人。成化十四年(1478)戊戌科进士,官至工部尚书。与其兄洪汉被称为“同胞才子”,曾授莆田县知县,历任淀县(今河南定县)、交河县(今河北交河县)知县。洪远的从政经历可简述如下:莆田多富豪,历有收礼买官之风,洪远赴任后,抵制了这股歪风;在浚县,有位太监前来巡访,洪远未送礼,太监回京时,百姓跟在洪远身后相送,是为保护洪远遭不测,因执政廉洁,洪远被擢升为御史。时逢十年一度的“僧牒”(行僧的证明)发放,洪远认为先朝已发放太多,应罢除,因为和尚不事生产,靠施善日,僧人太多,是灾难。朝庭同意了奏疏。不久出任浙江佥事,时值嘉兴、湖州饥荒,洪远大力赈济,被升为右副都御史,奉命巡视云南,倡乱十八年的苗兵知洪远爱国恤民,不战而降,洪远被擢升为“大理寺卿”,后晋升为工部尚书。 

洪坑先后建有7座牌坊,有明朝四脚麻石上牌坊、明朝四脚“世科”坊、清朝四脚进士坊各1座,清朝两脚贞节牌坊2座,里管明朝四脚木牌坊、里管明朝四脚石坊各1座。现仅存“世科”、“进士”及贞节坊4座。其中位于洪坑下洪处的清朝四脚进士牌坊系为进士洪本仁修建。位于洪坑村中心的明朝四脚“世科”牌坊,是为工部尚书洪远等人修建。 

洪坑三口井建在王家祠堂边,一井3口,取名“三星拱照”。王家为了破洪家的“三星拱照”,专门挖了4口井,做了一个“七星赶月”。当地人传说,由于王家“七星赶月”未起作用,王家在洪坑慢慢变弱,洪家从此兴旺起来。 

洪村还有一座状元厅。据说明朝前期,洪坑洪某于考中状元后,在京城游街,无意中看到一个美女站在窗前伸头观看,顿觉相见恨晚,欲与其结好。身边大臣告诉洪某“美女易寻,状元难得”洪某说:“状元十年有一科,美女终生难一遇”此后竟至辞官归里,在乘船回江南老家的路上遭人杀害。但皇帝“状元及第”的圣旨已送达洪坑,洪氏家族正大兴土木建造状元府。建好后进,取名“凤仙楼”后来洪某被杀,工程失去资金来源,洪家就自己续建,但前厅用的全部都是旧木材,在样式和建材上都远逊后府“凤仙楼”。后人将此楼统称为“状元厅”。该厅于清朝光绪18年6月28日重修,占地2亩,现大厅仍然完好。

编辑:郑亦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