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新用户
注册新用户
修改密码

安徽汽车产业还是要打造出具有鲜明辨识度和全球影响力的IP。这个IP不仅包括产品和技术,还包括品牌形象和企业文化。通过持续创新和卓越品质,让“安徽智造”成为高品质汽车的代名词。要让全球消费者提到安徽汽车,就能联想到创新、可靠和价值。
安徽汽车产业要积淀塑造安全优质的品牌形象,内核就是坚持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坚守质量安全底线,持续保持汽车大省、汽车强省的地位。这个定位既体现了对现实的清醒认识,也展现了对未来的远大追求。“靠得住”是基础,体现了对质量和可靠性的执着追求;“先进”是目标,体现了对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不懈努力。两者结合,构成了安徽汽车产业未来发展的核心内涵。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今年前三季度,安徽省以240.44万辆跃居全国汽车产量第一省,超过第二位的省份逾30万辆;新能源汽车产量121.63万辆,同样居全国第一。
事实上,自今年一季度起,安徽就已在各省汽车产量排行榜上登顶,此后在半年和前三季度继续保持领先。
安徽还是汽车出口第一省,前三季度出口汽车(含底盘)80.2万辆,同比增加17.8%。
夺魁是可以预见的。安徽汽车产量在去年底首次突破300万辆,达357万辆;新能源汽车产量首次突破百万大关,达168.4万辆,两项产量均居全国第二位。
回溯“十三五”收官之际,安徽汽车和新能源汽车在2020年的产量分别为116.1万辆和10.5万辆,全国排名分别为第8位和第4位。
安徽汽车产业在过去五年的跃升,足以在中国工业史上留下令人惊叹的一笔。
全产业链布局,迈上新高度
扩张的不仅仅是产量。近年来中国汽车产业的一个明显趋势是:新能源化转型全面加速。以安徽为例,2024年全年新能源汽车产量占汽车产量的比重达47.2%,接近半壁江山。也就是说,每生产2台汽车,就有接近1台是新能源车。
2020年前后正是一个关键节点。这一年,大众安徽成立,蔚来中国落地。次年,比亚迪又入皖。安徽汽车产量扶摇直上,成为新能源汽车时代的大赢家。
当下,安徽已集聚奇瑞集团、蔚来汽车、大众安徽、合肥比亚迪、江汽集团、合肥长安、汉马科技7家整车企业,拥有乘用车、商用车、专用车等全系列产品,有着配套完善的全产业链。
零部件层面,拥有规上零部件生产企业3100多家,“兵团式、阵地战”推进皖北专用车集聚发展、零部件转型升级、后市场提质增效,推动县域零部件产业做大做强做优。
安庆的车灯、池州的镁基新材料、亳州的汽车零部件、马鞍山的动力电池材料、铜陵的铜基新材料、淮南的新能源汽车后市场、六安的新型储能、淮北的陶铝新材料、蚌埠的玻璃、阜阳的装备制造业、黄山的汽车电子……安徽各市各县纷纷各展所长、加速“入链”。电池、电机、电控是新能源汽车的“三大件”。值得注意的是,安徽“三电”经过多年发展已经愈发成熟。在安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中,涵盖了动力电池、电机电控、智能网联、轻量化材料、销售维保、回收利用等全产业链。
产业的集聚,让更多人才、技术、资金等要素“向皖而行”,也让这条产业链更加坚固。
与此同时,安徽正在打造新能源汽车出行友好省份,新能源汽车服务体系也在持续优化。
安徽汽车产业的发展,是中国汽车产业结构调整、区域经济竞合以及中国品牌全面崛起的典型样本,表明安徽在汽车产业链布局和技术整合能力上已经达到了新高度。
已经破局,未见终局
登上新的高峰后,前路又将如何走?
当下的汽车行业,正处在市场竞争白热化、迭代升级快速化、产业变革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局之中。安徽汽车产业要更加注重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价格战虽然能在短期内提升销量,但长远来看,唯有依靠技术创新、品质提升和品牌跃升,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实际上,市场竞争持续加剧,并购和重组正加速推进,行业洗牌才刚刚开始,技术路线也未见终局。特斯拉和蔚来仍在拱卫纯电,另外换电的网络效应正在发酵,补能网络的公共化正在逐步改变车主认知和使用习惯。
更令人瞩目的是:智驾的时代真的来了。随着人工智能、5G、大数据等技术的快速发展,智能网联汽车正在从概念走向现实。在这个全新的赛道上,安徽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先发优势。合肥作为“新能源汽车之都”,集聚了包括以科大讯飞为代表的一批人工智能企业,为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比亚迪集团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在今年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上说,“如果说上半场的电动化是改善性的,下半场的智能化则是颠覆性的。”这句话精准地概括了汽车产业发展的两个阶段。电动化解决了动力来源的问题,而智能化则将重新定义汽车的属性,使其从单纯的交通工具转变为移动的智能终端。这个转变过程将带来巨大的商业机遇,也将重塑整个汽车产业的格局。
今年3月,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苗圩出版新书《志在超车:智能网联汽车的中国方案》。这是苗圩两年前出版的《换道赛车:新能源汽车的中国道路》的姊妹书。两书之间,正是中国汽车上下半场的分野。
苗圩说:“智能网联汽车不仅是技术的竞争,更是生态的较量。比起上半场,下半场我国发展智能网联汽车具有更成熟的政策环境、更先进的市场发展水平、更强大的技术迭代能力、更创新的商业模式和更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起点更高。这就要求我国汽车产业以更具前瞻性的洞察、更高效的创新,抢占科技和产业发展的制高点,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大算力芯片等新型技术与汽车产业的深度融合,巩固扩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领先优势,实现真正的换道超车。”
如果说上半场破局靠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下半场可能要比拼高阶智驾普及率。
产量新高的安徽汽车跑向下半场,还能指望用过去的地图来指引吗?这个问题值得深思。过去成功的经验固然宝贵,但在技术快速迭代、市场瞬息万变的今天,过于依赖过去的成功路径可能会成为未来发展的桎梏。安徽汽车产业需要以归零的心态再出发,既要总结过去的成功经验,又要根据新的形势调整发展战略。
靠什么打赢下半场
所有人都在说汽车产业有美好的未来,而它也面临实实在在的挑战。皖车将往何处去?我们又要靠什么打赢下半场?
省政府主要负责同志8月11日在合肥市调研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时强调,尊重市场规律、产业规律,坚持技术长期主义,持续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强度,集聚创新技术和人才,坚守创新为强、以强促大,持续保持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产业竞争优势。
显然,对安徽汽车产业来说,在追求规模扩张的同时,更要注重核心技术的积累和创新能力的提升。特别是在芯片、操作系统等关键领域,要下决心突破技术瓶颈,掌握发展主动权。
毫无疑问,下半场的安徽汽车产业一定要代表新质生产力,着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中心,产业规模的量级跃升固然重要,但产业提质增效则更为关键。
最终,安徽汽车产业还是要打造出具有鲜明辨识度和全球影响力的IP。这个IP不仅包括产品和技术,还包括品牌形象和企业文化。通过持续创新和卓越品质,让“安徽智造”成为高品质汽车的代名词。要让全球消费者提到安徽汽车,就能联想到创新、可靠和价值。
这令人想起奇瑞董事长尹同跃的比喻:“造车是一场马拉松,加速跑时必须掌握好节奏、调整好气息,这样才能跑得更久。”尹同跃深谙“平衡之术”。奇瑞布局技术很早,上车却异常谨慎。他的名言是要“再学丰田一百年”。
皖车中高端产品正不断涌现,蔚来汽车推出智能电动行政旗舰轿车ET9,江淮汽车与华为合作打造的尊界S800更是以强势的销量表现,打破了超高端汽车市场由国外品牌主导的格局。
蔚来创始人、董事长、首席执行官李斌也屡提“长寿命电池”,“电池寿命是8年,8年后怎么办”,他进而提出“15年不限里程,85%的健康度可用性”电池新指标。
皖车需要有这样的战略耐心,既要抓住市场机遇快速发展,又要扎实前行。
可以预见的是,在产量新高之后,安徽汽车产业的再出发,将不仅体现在汽车产品上,还将辐射政策规制、区域协同、产业结构优化和市场调节。
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理事长、中国汽车芯片产业创新战略联盟联席理事长、安徽省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委员董扬认为,安徽汽车产量创新高之后,站在一个新的起点,要从传统招商引资逻辑中跳脱出来,引入新的逻辑和思维方式。
董扬建议强化“三大逻辑”:一是服务至上逻辑,“安徽要有雄心成为长三角政府服务的标杆”; 二是汽车社会逻辑,“安徽要用汽车产业带动和促进相关社会消费升级”; 三是创新生态逻辑,“安徽要引导车企发挥比较优势、形成合力,要用创新赋能企业”。
董扬告诉记者,更宏观地看,安徽汽车产业要积淀塑造安全优质的品牌形象,内核就是坚持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坚守质量安全底线,持续保持汽车大省、汽车强省的地位。这个定位既体现了对现实的清醒认识,也展现了对未来的远大追求。“靠得住”是基础,体现了对质量和可靠性的执着追求;“先进”是目标,体现了对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不懈努力。两者结合,构成了安徽汽车产业未来发展的核心内涵。
中国新能源汽车的领先靠的是换道超车,但换道之后如何持续领跑才是真正的大考。回顾安徽汽车工业波澜壮阔的奋斗史,是真正的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但前路仍是一场“充满泥泞的马拉松”,皖车仍要砥砺前行,在“红海”中游泳,一直游到海水变蓝,游向海阔天空。
编辑:吴孙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