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新用户
注册新用户
修改密码
在铜陵市公安局石城路派出所的调解室内,一场持续两年的物业纠纷正在迎来转机。民警、律师、法官各司其职,短短两小时就让僵持不下的双方握手言和。这是"e法润江淮"采访团在铜陵基层治理一线见证的生动一幕,也是该市创新社会治理体系的缩影。
从乡村的"百姓评理说事点"到城区的综治中心,从派出所的"三所一庭"到社区的多元调解,铜陵市正以创新实践奏响基层社会治理的"三重奏"。这套治理体系不仅让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更让法治精神浸润到千家万户。

机制创新:从"单打独斗"到"多元共治"
石城路派出所的"三所一庭+N"机制,是铜陵基层治理创新的典型代表。这个仅有31名民警的派出所,面对辖区6.3万人口、万达商圈等重点单位的复杂环境,探索出了一条多元共治的新路径。
"过去单打独斗,现在联合作战。"派出所负责人这样形容工作机制的转变。他们联合司法所、律师事务所、法院巡回审判庭,并视情引入社区、商管、劳动监察等"N"方力量,构建起多元化解矛盾纠纷的工作机制。
在近期的一起餐饮企业纠纷中,由于经营不善,企业拖欠员工工资十余万元、供货商货款一百余万元。启动"三所一庭"机制后,律师提供法律咨询,法院指导诉讼程序,劳动监察部门立案调查,商管参与协调,最终促成工资发放、货款追偿,历时两个多月的纠纷得以圆满化解。
数据显示,该机制已成功调解168起疑难纠纷,成功率达98.7%。这种"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调解模式,既解"法结"又解"心结",成为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生动实践。

平台赋能:从"分散处置"到"集成服务"
在铜官区综治中心,10个服务窗口依次排开,"5880我帮帮您"的热线电话声此起彼伏。这个700平方米的空间,已成为辖区矛盾调处的"中央处理器"。
中心创新推行"1+5+4"进驻模式,整合公检法司、信访等20余个部门力量,6个专业调解室每天都在上演化纠解纷的场景。运营以来,该中心共接收各类纠纷5109件,成功调解1626件,其中物业纠纷调委会成效尤为显著。
"我们不是简单息事宁人,而要找准法律支点。"一位调解员道出了工作秘诀。在调解一起物业纠纷时,他们通过调取报修记录、对照《民法典》条款,耐心向业主解释责任边界,最终促成双方和解。
综治中心还孵化了专业调解社会组织,全程参与纠纷调处,形成从受理到履行的闭环管理。这种"一站式"服务平台,既提高了纠纷化解效率,也提升了群众的法治获得感。

根系延伸:从"被动应对"到"主动疏导"
在义安区钟鸣镇牧东村,"百姓评理说事点"已成为村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竹椅围成圈,清茶飘着香,人大代表、普法志愿者、法律顾问组成的调解队伍,用乡音乡情化解着邻里矛盾。
"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村党委书记牧启民介绍,自2022年创建以来,这个说事点已成功调解纠纷300余次,收集意见建议200余条,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50余件。作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牧东村将民主法治建设融入日常治理,让法治精神在基层生根发芽。
"耐心倾听、公心说理、交心沟通、诚心化解、尽心回访"的"五心调解"工作准则,在这里得到了充分体现。不管是家长里短还是土地征用,调解员都用这"五心"来化解,筑起了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
人大代表在这里发挥着独特作用。他们既当调解员,又当民意收集员,在闭会期间通过说事点与群众保持密切联系。这种根系延伸的治理模式,让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实现了从被动应对到主动疏导的转变。
夕阳西下,牧东村说事点里依然人影绰绰;铜官区综治中心的窗口透出温暖光亮;石城路派出所的民警仍在走访调解。这些遍布城乡的治理节点,共同织就了一张有温度的基层治理网络,诠释着新时代"枫桥经验"的深刻内涵,为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提供了生动的铜陵实践。
编辑:吴孙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