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
x

注册新用户

发送验证码
立即注册
X

修改密码

发送验证码
修改密码

安徽向前|亳州谯城:老手艺有了“身份证”

2025年11月04日 16:49:06 来源:人民网-安徽频道
微博
Qzone
微信
微信扫一扫打开分享

连续出差七八天时间,80后手艺人金石,带着中药合香珠、中药香囊等产品,在厦门、深圳参加了两场国际展会,10月23日晚,才回到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

“接了不少大单子,这说明用心做的好东西,大家还是很认可的。”10月24日上午,在安徽牧药文化科技有限公司展厅内,金石跟记者聊着他的创业经历。

金石是一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爱好者,学艺术出身的他,喜欢研究中国传统生活美学。在复刻古籍香方时,他尝试将中药材打成粉,再合成好看又好闻的香珠手串,没想到广受欢迎。2022年底,他成立工作室,专注于中药合香珠及相关产品的研发创作。

金石工作室研发的多种香珠产品。人民网记者 王晓飞摄

金石工作室研发的多种香珠产品。人民网记者 王晓飞摄

两年多时间,金石的事业发展很快,但也遇到很多问题,其中一个最关键的,就是自己的原创产品该如何保护。

“这个东西门槛不高,但想做出高端产品很难。我们的核心竞争力是原创设计,包括香料搭配和产品外观等,如果被人频繁模仿,再以低价竞争,就很难生存下去。”金石说。

遇到同类问题的,还有谯城区的面塑艺人梁岗子。

1997年出生的梁岗子,是亳州梁氏面塑第四代传人,在他看来,面塑艺术历史悠久、分布广泛,但也面临一个共性问题,就是手艺人的创新该如何保护。

在梁岗子的工作室里,诸多作品是以中医药文化、历史人物为主题元素,造型设计、色彩搭配等都有很高的欣赏价值。

“有的面塑造型简单、普通,大家都能做。可我们精心设计、费时费力制作的作品,具有独特价值,如果被随意抄袭模仿,对创新的积极性打击就很大。”梁岗子说。

说起版权保护,人们会想到影视作品、卡通动画、流行音乐,那么像合香珠、面塑这种民间手艺,能不能受到版权保护?如果可以,又该如何保护?

对于这些问题,随着国家对民间文艺版权的重视,各地逐渐有了自己的答案。

今年6月,谯城区作为安徽唯一,入选2025年民间文艺版权保护与促进试点地区。

“谯城区民间文艺资源丰富,积极争取参与试点,是想在版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上探索路径,推进民间文艺更好传承发展。”谯城区委宣传部反非法反违禁室副主任郭雅珺说。

保护的基础是摸清“家底”。在2024年申报安徽省试点时,谯城区就开始在全区开展民间文艺的梳理工作,发动各单位、各乡镇积极参与,设立版权服务联络点,工作人员深入街巷乡野,对11类37项民间文艺进行分类登记,掌握溯源传承。

版权作品登记证书。人民网记者 王晓飞摄

版权作品登记证书。人民网记者 王晓飞摄

民间文艺的梳理,让谯城区很多老艺人感慨不已。

今年71岁的李心清,是谯城区五马镇人,喜欢为当地的“五马琴书”写唱词,至今已坚持51年,其中仅小戏剧本创作就有300多部。

“他们跟我讲版权保护,让我感觉自己的原创作品受到重视,有了这种支持和保护,我相信‘五马琴书’可以传承发展得更好。”李心清说。

如今,打开初步建成的“谯城民间文艺资源库”,文艺种类、人员信息清晰可见,同时还有高清图片、珍贵影像,让文化家底终于从“心中无数”变为“一库了然”。

与此同时,谯城区还在推进民间文艺作品的版权认证,以及示范工作室的重点打造。

老艺人创作的唱词,演艺公司打造的戏曲,还有剪纸、木雕、面塑等创新作品,截至目前,谯城区已在安徽版权在线上传民间文艺作品3600余件,其中3159件通过审核,取得了作品登记证书。

今年7月份,金石、梁岗子的工作室,都挂牌成立了“全国民间文艺版权试点(谯城)示范工作室”。

“拿到证书,作品像是有了‘身份证’,遇到侵权时就有了保护自己的法律凭证,心里踏实,搞创作更放心了!”梁岗子介绍,截至目前,其已有80多件作品拿到了版权登记证书。

有了版权凭证之后,金石发现自己跟客户之间的沟通成本降低了。

“以前说产品是自己研发的,没有凭证,现在好了,客户对我们的信任度、品牌认知明显增强很多。别人仿制的时候,也要考虑一下侵权的成本有多高。”金石说。

编辑:文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