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新用户
注册新用户
修改密码
“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
基层无小事,枝叶总关情。不久前,省委社会工作部发布了50个全省基层治理典型案例。这些源于基层一线的“土办法”“微创新”,聚焦群众关切,凝结群众智慧,为全省各地加强基层治理提供了有益借鉴,让讲求礼让、以和为贵的传统美德在新时代焕发蓬勃活力,充分践行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淮北市依托临涣镇独特的茶文化,探索形成“一杯茶”工作法,推动基层治理效能不断提升。(资料图片)

淮南“谢大姐”调解工作室调解员在开展调解工作。(资料图片)

六安市金安区三里桥街道三里桥社区依托“金”玉良言解民忧工作室,组织多方共议小区治理难题。 本报通讯员 沈媛 摄

桐城市东关小学老师在向学生们讲解六尺巷典故。(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 李博 摄
开门议事:群策群力 电梯换新
“新电梯又快又安静,再也不用听老电梯发出的异响,心里踏实多了!”10月30日,在亳州市谯城区汤陵街道丰水源社区清华苑小区,居民胡海兴乘坐崭新的电梯,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今年,该小区14部老旧电梯全部换新,居民上下楼的安全与便捷得到显著提升。
老旧电梯更新虽是惠民好事,却常因筹资难、意见不一而推进缓慢。但在清华苑小区,这件事推进迅速。背后的“秘诀”,正是亳州创新推行的“亳”采众议党群议事协商机制。
“我们通过畅通诉求渠道、广泛吸纳参与、健全闭环落实,集众智、聚众力,让群众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亳州市委社会工作部基层治理指导推进科科长刘海若介绍。
清华苑是谯城区较早的商品房小区,多部电梯陆续出现运行不稳、部件老化等问题,故障频发。去年6月,丰水源社区组织业委会成员和居民代表召开议事协商会,大家一致同意换新电梯。
如何用好政策红利?社区再次召开议事协商会,把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支持老旧住宅电梯更新改造政策掰开揉碎讲清楚,整理申请材料,最终将14部电梯全部纳入亳州市首批更新名单,实现居民“零出资”换新。
今年5月,电梯更新工作正式启动。施工中,一系列具体问题接踵而至:安装时间怎么安排?拆装顺序如何合理?老弱病残孕等特殊群体出行怎么保障?
社区在持续召开议事会的基础上,组织人员上门摸排需求,现场协商制定错峰施工方案。最终,全部更新工作仅用30天完成,比原计划提前12天,施工期间实现“零投诉”。
“我们准备再开一次议事会,评议电梯换新工作,收集后续维护建议。”丰水源社区党委书记杨贺说,从电梯换新,到自来水管道改造、消防设施配备,该社区依托“亳”采众议机制,已成功解决多项群众关心的“关键小事”。
“亳”采众议让“听群众说事、让群众议事、为群众办事、邀群众评事”成为亳州基层治理工作的常态,并培育出“老书记工作室”“马扎议事会”“院落会”等一批特色议事品牌,推动治理难题在一线化解。
2024年以来,亳州市累计收集群众诉求26140件,召开议事会21872场,成功办结25402件,办结率达97.2%,群众满意度显著提升。
“我们将加强指导,总结推广议事协商的好经验、好做法,发挥典型带动作用,营造‘要事难事共商共解’的浓厚氛围,让议事协商真正成为破解基层治理难题、提升居民幸福感的‘金钥匙’。”亳州市委社会工作部部长怀会义表示。(本报记者 任雷)
滁州有“让”:一眼清泉 满城馨香
前不久的一天,上午10点刚过,家住滁州市琅琊区扬子街道清流人家小区22楼的业主来到菱溪社区的“让泉调解室”,还没进门就对着社区党委书记刘伟大声抱怨:“23楼天天往我家漏水,还让不让人过日子了?”刘伟耐心倾听后说:“杨师傅,别着急,慢慢说。”
等对方落座后,刘伟递上一杯刚泡好的滁菊茶后说:“你看,你家楼上的朱师傅早早都到了。楼上楼下,抬头不见低头见的,有啥不能解决的?今天我们一定帮你把这个事情调解好。”
最终,在社区工作人员及社区片警的调解下,朱师傅承诺修好自家下水道并当场扫码赔付300元给杨先生,双方各让一步,握手言和。
“和风细雨调解、清泉汇智议事、润物无声服务,‘让泉调解室’不只是一个简单的功能室,更是一种文化的体现。”刘伟说。
滁州市受琅琊山独有的自然奇观“让泉”启发,挖掘传统文化中“互让、谦逊、礼义”的精神内涵,创新形成以基层组织领“让”、议事协商互“让”、新兴领域促“让”、志愿服务崇“让”、浓厚氛围共“让”为核心内容的“滁州有让”工作法,通过“让”的文化凝聚人心、“让”的精神化解矛盾,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当前,滁州市1235个村(社区)实现议事协商全覆盖,设置“线上+线下”人民建议征集站,打造“逢四说事”“小巷议事会”“楼道议事会”“万事好商量”等议事协商品牌,引导群众互谅互让“解题”;在新兴领域开展产业链党建和基层治理“合伙人”活动,以协作发展“互惠互让”、供需对接“让利共赢”、产品促销“让利消费”,建成“亭暖新”驿站243个,形成两公里“滁州有让”服务网。
调解纠纷“让”字引路,志愿服务当仁不让。天气渐寒,来安县新安镇西门社区“小巷议事会”成员在走访中发现,部分独居老人因住处距社区老年食堂较远,取餐不便,面临“饭菜到家已变凉”的困扰。议事会迅速响应,召集居民代表与志愿者共商对策,最终议出“分片送餐+保温配送”的服务方案。方案一出,“巷里乡亲”志愿服务队队员纷纷主动请缨,队长周立毫不犹豫,率先认领了距离最远的三户老人,两名议事会成员还主动对接社区食堂,协调为餐食增加保温包裹。
滁州市还将“滁州有让”写入村规民约、居民公约,设立“滁州有让”社会治理文化研究院,宣传推广典型事例、经验做法,评选市级新就业群体“十佳”个人,聘任10名新兴领域“滁州有让”先锋宣传员、监督员。(本报记者 罗宝 李邦军)
一岗通办:消除壁垒 办事省心
“现在办事真方便,一个窗口就能解决所有问题!”近日,在淮北市相山区南黎街道锦华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57岁的于从兰满脸笑容地说。
于从兰居住在天赐良园小区,距离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所处金水河畔小区较远。她通过“百通岗”窗口,在社区党总支委员陈建华帮助下,只跑一趟就办妥了居民医疗保险缴费业务。
作为淮北市主城区的相山区,人口密度大、流动人口多,而社区工作者数量有限与事务繁杂的矛盾日益突出,单一的服务资源难以满足居民多样化需求。2022年,为破解这一困局,相山区创新推出“一岗通办”改革,通过优化服务流程、打破业务壁垒,打造“全能型”社区工作者队伍,有效解决居民办事多头跑、反复跑问题。
“我们率先试点开展去行政化、去办公化、去形式化、亲民化改造,全面推行便捷高效的开放式办理窗口。”锦华苑社区党总支副书记仝倩对记者说,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拆除了原有的柜台,打造“会客厅”式办公环境,把最中心、最舒适的场所资源让给居民,营造亲民、温馨的服务氛围。
改造完成后,锦华苑社区整合分散的业务窗口,只设置一个“百通岗”窗口,将社保、民政、卫健等高频事项纳入“一岗通办”范围,实现“一人在岗、事项通办”。
居民马振学携带户口簿、身份证也来到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申请办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领取业务。陈建华指导他填写了表格,并告知次日将把材料递交给南黎街道经办人。“办理业务,感觉像是在邻居家里‘串门’,轻轻松松把事办了!”马振学说。
在锦华苑社区试点的基础上,相山区结合实际,有序实施党群服务中心“迭代升级”工程,目前20个社区已完成亲民化改造。该区还梳理总结90余项群众高频办理事项,明确每项业务的办理流程、所需材料和时限,消除岗位间的业务壁垒。
“我们还联合区委组织部,采用‘理论培训+实操演练+以老带新’模式,开展政策法规、业务流程、沟通技巧等专题培训。”相山区委社会工作部副部长裴成浩说,该区通过轮岗、横向交流、外出挂职、技能比武等形式,推动社区工作者向一专多能的“全能”型业务能手转变。
截至目前,相山区通过设置“百通岗”窗口,增加“一岗通办”服务台100余个,700余名社区工作者从办公桌上解放出来,下沉到网格主动上门入户解决居民诉求、化解矛盾纠纷,有效畅通了基层治理“最后一米”,群众获得感和满意度显著提升。(本报记者 吴永生)
“就解”工作法:千年经典 助解纠纷
“都是老邻居,早年亲如一家,现在怎么能为了几千块钱伤了和气?”日前,在淮南市八公山区山王镇“老娘舅”调解室内,满头银发的“老娘舅”郑文卿握着张王两家当事人的手,用乡音细数过往互助暖事,用法条为邻里纠纷释疑解惑。一场经济纠纷终于迎来和解,双方冰释前嫌,并约定往后“农忙搭把手、遇事互相帮”。
“在淮南,民间素有‘娘亲舅大’习俗,大家伙儿遇到纠纷,常常会寻找‘舅舅’评理说和。”郑文卿告诉记者,和解的秘诀就是由德高望重的老党员、老干部组成“老娘舅”调解小组,一听二问三上门,深入田间地头唠家常、问需求,借乡土习俗与法律权威就地调处矛盾。
近年来,淮南市在“老娘舅”做法基础上创新推出“就解”工作法——矛盾纠纷就地化解工作法,以“预防在前、调解优先、就地化解”为目标,聚焦群众急难愁盼,健全谁来解、解什么、怎么解工作机制,着力破解基层矛盾发现难、化解散、实效弱等痛点,构建起党建引领、文化浸润、多元协同的基层善治新格局。
“工作法变被动接访为主动寻访。我们通过‘情感联结三步走’做好‘怎么解’,即以‘方言拉家常’近情感,以‘故事引共鸣’消情绪,以‘协商化干戈’解纠纷。”淮南市委社会工作部负责人郑田宏介绍,该市还打造72个“文化调解角”,传播《淮南子》中“化干戈为玉帛”“解怨偃兵”等典故800余场,从源头减少矛盾。
夫妻吵嘴、劳动报酬、邻里口角……每当遇到这些矛盾,淮南市田家庵区“玉帛工作室”的网格调解员们都会第一时间调解纠纷,成为社区和谐的“润滑剂”。
“以前邻居经常在家门口堆放废弃纸板,影响通行不说,还存在安全隐患,说了好多次都没用。向工作室的网格员提了意见后,问题解决了!”家住田家庵区洞山街道黎明社区的居民胡女士说。
都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但在淮南市谢家集区人民法院,有一群“谢大姐”穿梭于街头巷尾、田间地头,用女性的细腻和柔情,就近化解了家长里短的“千千结”。不久前,该工作室获得省级“皖家平安”婚姻家庭纠纷调解室称号。
“立足‘老娘舅’‘谢大姐’‘化干戈为玉帛’等基层治理生动实践,今年以来,淮南市‘就解’工作法化解各类矛盾纠纷1290件,治理风险隐患380余起,电诈警情同比下降33%。集中解决餐饮油烟扰民等高频事项2批18项,平均满意率达97%。”郑田宏说。(本报记者 柏松)
多元共治:重心下移 及时化解
在六安市金安区三里桥街道友谊社区,居民们曾经为电动车停车、充电问题烦恼不已——车辆挤占楼道门厅,安全隐患令人揪心。
友谊社区党总支联合小区党支部、业委会、物业企业,迅速将解决电动车停车、充电难题列为头等实事。通过线上线下广纳民意、多次召开多方议事会,最终确定利用零星草坪建设标准化停车棚的方案。如今,5处新建停车棚、130个智能充电口投入使用,居民曾经的“忧心事”变成了“舒心事”。
变化的背后,是六安市在主城区金安、裕安两区创新推行的“‘金’‘裕’良言解民忧”工作法。面对城市社区“生人社会”、矛盾多元的治理难题,这套“说事+说理+说法”的多元议事协调机制,让居民诉求有处说、矛盾有人解、难事依法办。
居民“说事”渠道越畅通,基层治理的根基就越牢固。每天两小时,民情走访队的身影活跃在小区楼栋;党群服务中心里,“邻聚金彩议事亭”“曙光影院”成为倾听民声的前哨;线上“民情直通车”小程序让群众“扫码即报”……这些遍布街巷的“神经末梢”,精准捕捉着社情民意。
多方“说理”协商,汇聚起共建共治的合力。在望城街道,一群“情况熟、口碑好、热心肠”的退休老党员、老职工被聘为“老邻居楼栋长”,他们穿梭邻里间,化解纠纷,使得矛盾调解率高达97%。三里桥街道“社区合伙人”机制的引入,更让企业、社会组织和能人巧匠成为社区治理的得力助手。
专业“说法”力量下沉,为和谐社区筑牢法治根基。司法助理员、社区警员、律师组成的“两员一律”队伍深入网格,提供全链条法律服务。在裕安区平桥街道,“书记帮您办”平台链接部门资源,专业调解物业矛盾、劳务纠纷148件。法治的理性与协商的柔性相结合,推动形成了“遇事找法、解纷靠法”的社区氛围。
“‘金’‘裕’良言解民忧”工作法如同一条纽带,将分散的力量凝聚成治理合力。今年上半年,六安市通过这一机制化解矛盾纠纷4.8万余件,化解率达96.5%。
如今,越来越多的六安市民从社区治理的“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共同书写着基层善治的新篇章。(本报记者 唐欢)
编辑:吴孙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