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新用户
注册新用户
修改密码
央广网蚌埠11月19日消息(记者刘浩)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对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作出明确部署,强调要加快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
在此背景下,安徽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新材料产业,将其列为重点打造的十大新兴产业之一。那么,新材料为何如此关键?安徽在新材料领域有哪些特色产业?又有哪些发展成果?
“新材料在‘十五五’规划中被列为关键词,根本原因在于其作为产业变革的基石与先导,是支撑现代化产业体系、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安徽省新材料产业协会副理事长官敏指出,新材料不仅关乎单一技术的突破,更是推动整个工业体系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的引擎。
据安徽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副厅长戴琳琳介绍,“十四五”以来,全省不断丰富新材料产业的培育手法、步法与打法,国内一流、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新材料产业集聚地建设已取得积极成效。

位于安徽蚌埠的先进玻璃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央广网发 中建材玻璃新材料研究院供图)
一片玻璃的突围:
铸就“中国屏”脊梁
走进位于蚌埠市的中建材玻璃新材料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所属的先进玻璃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科研工作者忙碌有序,这里孕育着颠覆性的变革。
2015年,由现任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材集团首席科学家、中研院院长彭寿领衔的团队,将玻璃厚度锁定在0.2毫米,这当时已是行业极限。
中建材玻璃新材料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杨建强回忆,团队选择了迎难而上,一“搏”之后,追求再“薄”。如今,0.12毫米的超薄电子触控玻璃已如蝉翼般轻盈展开,其厚度与一张A4纸相当,推动了国内光电显示产业的升级与迭代。
“我们从石英砂做到显示模组,打通了全产业链。”深耕玻璃领域三十年的杨建强感慨道。2024年12月,世界首片8.6代OLED玻璃基板在蚌埠成功下线,标志着我国在高世代OLED面板领域实现了“卡脖子”难题的重大突破。
如今,蚌埠已形成了从高纯石英砂到终端显示产品的完整产业集群,集聚了411家新材料企业,年总产值突破660亿元,“玻璃之城”的名片愈发熠熠生辉。

0.12毫米超薄电子触控玻璃(央广网发 中建材玻璃新材料研究院供图)
一束秸秆的“魔法”:
编织绿色产业新图景
在丰原生物纤维的生产线上,秸秆经过技术的“点化”,转化为聚乳酸丝线,最终被织成衣物、制成可降解餐具等用品。
这家自2005年起便专注攻关秸秆纤维素技术的企业,如今已掌握了以秸秆制糖为核心的第二代生物制造技术,让农业废弃物变身为宝贵的“城市矿产”。
“一粒小小的聚乳酸,其背后是一条潜力巨大的千亿级绿色产业链。”丰原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企业正聚焦非粮生物基材料,持续拓展其在生物化工、医药、能源等下游领域的应用场景。
作为全国唯一的生物基材料特色产业示范基地,蚌埠汇聚了中粮科技、雪郎生物等龙头企业,成功构建起“秸秆—糖—纤维—制品”的闭环循环经济体系。
安徽省蚌埠市建成了中粮生物科技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丰原聚乳酸新材料制造业创新中心等13个省级以上研发平台。其中,安徽贝甲的聚乳酸-气凝晶绿色墙体材料属全球首创,丰原生物的秸秆制糖联产黄腐酸技术也取得重大突破,并获得农业部专家认定,整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丰原生物基新材料(央广网记者 刘浩 摄)
创新生态的滋养:
汇聚江淮,链接全球
新材料产业的蓬勃兴起,离不开沃土般的创新生态的持续滋养。
安徽省在“十四五”期间已连续成功举办四届的国际新材料产业大会,吸引了全球6500余名专家与企业家参会,累计签约项目408个,总投资额近3840亿元。
在江淮这片热土上,既有像先进玻璃新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科研人员石丽芬这样,扎根十七年、从硕士成长为实验室中坚力量的“新蚌埠人”;也有雪郎生物通过引入DCS系统实现能耗降低20%、海华科技成功攻克“L-薄荷醇”等关键技术的生动故事。
目前,安徽在新材料领域已建成省级以上创新平台400余个,累计培育省级首批次新材料297项,产业产值年均增速持续保持在10%以上,先进金属材料、先进化工材料、硅基新材料等数个千亿级产业集群正逐步形成。
官敏表示,站在“十五五”即将开局的新起点,安徽聚力发展新材料产业的未来前景必将更加广阔。
编辑:文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