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新用户
注册新用户
修改密码
人民网芜湖4月30日电 (记者汪瑞华、张俊)“大家可以看到,位于我们面前的这幢楼,就是老芜湖海关旧址,建成于1919年……”4月29日,安徽省芜湖市镜湖区滨江大道18号,焕新归来的老芜湖海关旧址正式开放。作为第一批讲解员,王莉正以生动的故事串起历史,将其前世今生娓娓道来。
打小就在江边长大的王莉,回忆起小时候对老芜湖海关的印象,说到最多的一个词,就是神秘。彼时,只觉得“小红楼”长得特别,抬头便能看到铜钟,几点几分,一目了然。
老芜湖海关关廨大楼坐东朝西,面向长江,建筑面积1101.4平方米,主楼为柱廊式砖木结构,两层、四坡屋顶,钟楼高19.55米,整个建筑呈欧洲新古典式风格。2019年10月,经国务院核定并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是她风化斑驳的砖墙,是夕阳映上雕花的舷窗,也是老一辈口中码头的模样。从历史烟尘中走来的老芜湖海关,如何绽放新生?
作为芜湖的文化符号,老海关修复过程遵循“修旧还旧,风貌重现”的原则,致力于科技赋能,让沉睡许久的关廨大楼可感可及,不仅承载了丰富市民文化生活的重要功能,也凝聚了芜湖人共同的独家记忆。
一楼展厅,通过AR互动沙盘,虚拟的老建筑跃然掌心,数字复原让老海关旧貌得以重现。此外,还致力于IP打造,数字体验、文创展示、3D打印,将百年文明带到大众面前,看得见,也摸得着。
在城市更新浪潮的推动下,关廨大楼焕新归来,如今化身为集画作展陈、城市书房、滨江咖啡与艺术沙龙于一身的文艺休闲场所,留住“旧时光”的同时,也给市民带来了全新体验。
随着文旅市场刮起“复古风”,老建筑成为新景点。在这里,看得到过去,也看得见未来,协调好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更多芜湖老建筑孕育出发展新动能:即将开放的中山堂,展现城市的新气象;修缮一新的古城衙署,正在展陈布置;业已启动的范罗山片区保护更新,力争建成长江流域近代文物活化利用的新典范……
“106岁的老芜湖海关,仍坚如磐石、富有朝气。”站在二楼外廊,眺望长江两岸,王莉心生感慨,“身为一名讲解员,在老地方,讲好新故事。”
暮色渐合,滚滚长江被夜色遮掩。
此时,老芜湖海关旧址前的亲水平台,已经聚集了不少游客和市民。不远处,《向云端》的歌声,任江风轻吹在耳畔,之于芜湖而言,这是向海而兴的和声,余韵悠长。
回响时光,风华百年。老芜湖海关早已成为长江文明、开放包容的具象,昔日茶叶稻米经此出海,而今“芜湖智造”从国际集装箱码头走向全世界。
数据统计,2024年,坐拥长江黄金岸线的芜湖,进出口总额达到1471.66亿元;集装箱吞吐量162.9万标箱,连续9年占安徽省比重近60%,通过“江海联运”畅运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编辑:文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