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
x

注册新用户

发送验证码
立即注册
X

修改密码

发送验证码
修改密码

黟县西递镇:余香石笛复活记

2025年11月14日 11:28:58 来源:黄山新闻网 作者:胡镇
微博
Qzone
微信
微信扫一扫打开分享

行驶在530国道黟县段,“石情石艺”的招牌总会不经意间跃入眼帘。推开工作室的门,一件件栩栩如生的石雕作品静默伫立,它们的主人方如金正俯身工作台,手持刻刀,在黟县青石上细细雕琢。这位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余香石笛”传承人,用三十年时光,让坚硬的青石奏出了天籁之音。

一缕余香越百年

黟县青石,这种形成于寒武纪的天然大理石,在徽州建筑中沉睡千年,直到清代乾隆年间,一位名叫余香的石雕匠人,让青石与笛音实现了一场跨越材质的对话。“这是一次石破天惊的尝试。”方如金说,“他在雕刻时发现,不同厚度的青石敲击声各异,于是萌生了制作石笛的念头。”青石质地坚硬易碎,要在细长的笛身上精准开孔,既要保证音准,又要维持结构稳固。余香经过无数次失败,终于让石头唱出了第一个准确的音符。清光绪年间,西递匠人唐来进制作的石笛被选为贡品,获得光绪帝御赐金牌,让这项技艺达到巅峰。一时间,“石笛声音穿林樾,半入江风半入云”成为徽州一景,“余香石笛”完成了从民间技艺到宫廷贡品的蜕变。

石骨清音胜丝竹

1958年方如金出生于黟县西递镇,自幼随父亲学习雕刻技艺,闲暇时也吹奏竹笛。“在与老艺人们的交流中,我感受到大家对恢复石笛技艺的期盼。”方如金回忆道。但由于需要制作者同时拥有高超的石雕技艺、乐理知识和演奏技能,这样的能者寥寥,“余香石笛”的传承一度出现了断层。上世纪90年代,当方如金决定重拾这门失传技艺时,摆在他面前的是无数难题。首先,石材的颗粒结构不同于竹笛的纤维结构,制作过程中非常容易破碎,刀具和刀法使用上极为讲究。其次,雕刻者必须精通乐理知识和演奏技能,才能在雕刻中准确确定孔径大小、间隔,确保音阶、音准、音色合乎音律。没有专业制笛经验的方如金苦苦探索,改进制作了50多种工具,精心挑选密度合适的石材。为了解决石笛音调偏高的问题,他阅读大量理论书籍,最终通过延长笛身、增大内孔径的方法解决了这一难题。经过近十年的试验和改进,2000年,方如金成功制作出第一支符合音律的石笛,和竹笛相比,它的音质更为清脆悠扬。在婉转的笛声中,方如金仿佛和余香大师激情合奏。

薪火相传一笛春

如今,方如金的石笛已能演奏《春江花月夜》、《我和我的祖国》等曲目。但他不满足于此,从高亢的G调到低沉的A调,计划制作7根石笛。其中最长的A调石笛长度接近80厘米,制作难度极大。2010年,“余香石笛”被列入安徽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方如金也被认定为安徽省工艺美术大师。更让他欣慰的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对这项技艺产生兴趣。2022年暑期,一群来自亳州学院的学生在方如金的工作室亲眼见到石笛后惊叹:“没想到坚硬的石头竟然可以雕刻成如此轻薄的乐器!”这种直观的体验,让年轻一代对非遗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近年来,西递镇以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专项行动为契机,全面摸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现状,并利用文化遗产日、旅游日等重要节点,积极组织非遗传承人参与技艺展示活动,使“余香石笛”等非遗项目成为西递独特的文化名片,也为非遗传承提供了新路径。

夕阳西下,方如金又拿起刻刀,凿石声脆亮而有节奏。他说:“当后人吹响这支石笛,我们依然能通过音符相遇。”在黟县的暮色中,石笛声再次响起,我们听到的不仅是音乐,更是一颗如金般珍贵的匠心,在时光中熠熠生辉。

编辑:叶淑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