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新用户
注册新用户
修改密码

城市一隅 樊成柱/摄
城市之美,美在细节。
“公园多了,风景美了,楼越变越高,城也变得越来越大”“居住多年的小区‘逆生长’,居民幸福感满满”“城市不但‘面子’美化了,‘里子’也夯实了”……
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点点滴滴的变化背后,是我市为了在提升城市功能品质活力、增强城市综合承载力上实现新突破,所作出的不懈努力。
城市更新,一头连着民生福祉,一头连着城市发展。“十四五”以来,我市聚焦群众关切,着力补齐城市短板,提升城市面貌,持续完善城市功能,在城市更新中实现街景之美、城市之变,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民生为本
居住环境实现新改善
“小区不仅燃气通了,路灯亮了,环境也变美了,我们特别满意!”屯溪区昱城南苑小区居民张爱珠,道出了老旧小区改造带来的变化。
聚焦群众急难愁盼,2021年以来全市累计完成202个老旧小区改造,惠及3万余户居民。围绕“楼道革命、环境革命、管理革命”,我市持续从基础设施补短板、公共服务提品质、社区治理强效能上发力,推动老旧小区“旧貌”换新颜,切实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是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抓手。
我市高度重视城市更新工作,成立城市功能品质活力提升工作推进专班,建立“1+1+N”推进机制,出台《城市更新实施方案》《“微改造、精提升”三年行动方案》,形成全域联动推进格局;坚持“无体检、不更新”原则,常态化开展城市体检,建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评估效果—巩固提升”闭环机制;编制黄山市城市更新专项规划,划分更新片区,系统推进城市更新八大任务。
“十四五”以来,全市累计完成1050个“小微空间”项目点建设,让城市“边角料”变身“金角银边”;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5169公顷,绿地面积4512公顷,城市绿地率达40.97%,建成48处口袋公园;全市城市供水管网总长2538.87公里,供水普及率100%,全市城市燃气普及率100%……
这组数据背后,是千家万户从“住有所居”迈向“住有优居”的真切写照。
今日的黄山,移步皆风景,举目满眼绿,处处彰显着活力、释放着魅力、蕴藏着动力。
系统提升
城市功能迈上新台阶
“以前在中心城区常常转好几圈都找不到车位,现在不仅车位多了,还有了智慧停车引导系统实时显示空余车位信息,停车比以前方便多了。”市民刘女士说。
为破解“停车难”问题,我市大力推进便民停车行动。全市新增停车泊位9.9万个,城市停车设施配比1∶1.3以上;全市211家机关企事业单位8419个停车位错时免费对外开放;建成黄山智慧停车引导系统,301处停车场4.5万个泊位实现空余车位实时查询和导航功能,群众停车便捷度显著提升。
与此同时,基础设施改造提升了城市韧性。
新建道路纵横交错,打通“断头路”,畅通“微循环”,优化静态交通……“十四五”以来,全市通过织密路网结构,优化城市交通布局,改善静态交通环境,让居民出行更通畅,城市发展更显活力。截至目前,全市城市道路总里程达1020.67公里,建成区城市道路长度930.55公里,城市道路桥梁102座;建成区平均路网密度提升至8.45公里/平方公里,群众出行便捷度显著提升。
此外,生态修复也让城市更加宜居。推进城市污水治理,改造城市污水管网388.1公里、新建城市污水管网120.5公里,全市污水管道长度为735.8公里,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从“十三五”末的47.98%提升到70.9%,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从“十三五”末的96.08%提升到96.79%。推进城市内涝治理,新建排水管渠179.67公里,全市雨水管道长度达805.9公里;排查城市内涝点45个,全部完成整治;海绵城市达标率44.48%。
传承创新
城市文脉焕发新生机
在城市更新中,如何守护好、传承好历史文脉,让传统和现代有机融合,是一个重要课题。
今年8月启动的老虎山巷项目是黄山城市更新与保护的具体实践。项目坐落于屯溪老街与戴震公园间,街巷总长582米,共有155户居民,房屋总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将通过保护性修复街巷肌理,细节化打磨便民设施,徽州文化元素融入场景肌理,打造串联三江口文旅动线关键节点。
在加快城市建设、提升城市品质的有力驱动下,我市还坚持“城建+文旅”,因地制宜植入在地文化,打造“主客共享”文旅消费新场景,以城建之笔精心勾勒出绚丽多姿的文旅融合新画卷。
戴震公园(二期)提升改造项目于2023年10月正式启动,将“推窗见绿、出门入园”生态福利与“可参与、可体验、可消费”多元场景无缝融合,2024、2025年国庆期间开展的系列活动吸引超万人次参与,成为黄山推进城建与文旅融合发展的生动实践。
城市更新既是思路更新,也是机制创新。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不断创新思路优化存量资源。
历经11个月改造,市中心城区西杨梅山旧水利局办公大楼惊艳升级,改造后的“隐秘之境”项目预计年接待游客2万人次,形成“资产盘活+城市焕新”双赢格局。
近年来,我市统筹国企资源整合能力与社会资本创新活力,推动闲置低效建筑“华丽转身”。截至目前,已成功盘活9处低效资产,8处改造项目成效显著,15处项目按计划推进。
浓墨重彩绘新景,山水灵动舒画卷。
憧憬未来,我市将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全面聚力城市建设扩容提质,打造城市发展新能级,让城市山水灵动、城园相融,让城市生活更有品位、更有质感。
编辑:程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