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全国两会
x

注册新用户

发送验证码
立即注册
X

修改密码

发送验证码
修改密码

善治有“道” ——从“四担石”看歙县许村镇箬岭村的乡村治理智慧

2025年02月24日 15:57:46 来源:歙县
微博
Qzone
微信
微信扫一扫打开分享

在皖南山峦叠翠深处的许村镇箬岭村,绵延千年的古官道蜿蜒而上,山风猎猎,带来历史的回响,是羁旅的脚步、纷繁的马蹄、喧嚣的商队、热闹的街市,还有“以让为基、以礼为绳、以谦为镜”的善治礼让传承——四担石。

以“让”为基的共生智慧

箬岭古官道是原徽州府北上的主要通道,连接新安江和长江两大水运系统,道宽两米左右,一侧是山,一侧临崖,来往行人匆匆,还兼货运,行路之难可见一斑。于是,聪明的徽州人在古道修建之初就在部分节点处铺设类似于“错车道”的大块青石,其中最大的一块可同时摆放百斤竹篓四担,故称“四担石”。古人铺设“四担石”的初衷,正是以“让”破“争”——当两队人马狭路相逢,一方退至石板处暂避,既免了推搡冲突,又护了行人尊严。箬岭村将这份智慧融入基层治理,村委会在调解中借鉴“四担石可容四筐”的度量,引导双方各提两个诉求、两个让步条件,最终达成“四角平衡”。2024年村内两户因农田界线争执,调解员以“古时挑夫让路尚能保货物无损”为喻,促成双方各退半米,让出公共绿化带,赢得村民赞誉。

以“礼”为绳的自治传承

“让轿三丈,停担半刻”的古老行规,在险峻的古道上维系着交通秩序。这种礼让传统孕育出独特的治理伦理:强者让弱、轻者让重、上坡让下。明代《新安商约》记载,徽商行路“逢老弱必让,遇妇孺必等”,这一文明基因,至今仍流淌在箬岭村茶坦组的村规民约之中。“与人为善不能忘,柳叶鱼儿美名扬;互帮互助多宽容,远亲不如好近邻。”这朗朗上口的村规民约,承载着先辈们的智慧与品德,时刻提醒着村民们要以礼待人,互帮互助。在和美乡村建设中,村民时常因村头连环水井的使用引起争执,村委会会同镇综治中心、司法所召开户主会,引用“当年十八担盐过石板无人争,今日一渠清水反成心结”一席话开展调解工作,商定了连环水井“上井用于饮水,中井用于浣洗衣物,下井用于灌溉”的使用顺序,分工明确,井井有条,不仅满足了村民的生活需求,更成为村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以“谦”为镜的共治新生

“四担石”是一块歇脚石,更是箬岭村“以谦为镜”的共治模本。古道边的茶坦自然村是一个高山村落,得益于政策支持,茶坦村在2024年实施了和美乡村建设,老党员叶补锅得知建设公共区域需要征用及拆除一部分附属房设施后,当即决定无偿捐出自家空房用于支持政府工作。在他的示范带动下,村民们纷纷自发地出资出力、投工投劳、让地让利,于是村口的歇脚亭建起来了,供游客休憩的石凳子装起来了,乱堆乱放的柴火集中起来了……村民们用各种力所能及的形式参与到和美乡村建设中来,遇事多商量、多体谅,逐步形成了在公共事务中保持谦虚、包容的社会风气和“大事共议、小事互助”的共治模式。

“人要懂得让,路才走得长”,从一块石板上的“让”与“容”,到一套制度中的“礼”与“谦”,许村镇以古道为脉、以石为魂,将“和合共生”的理念深植乡村肌理,稳妥推进“八眼井”“路决”等工作法在基层治理中的运用,2024年全镇以“党建+基层微网格”为抓手,紧盯矛盾纠纷源头预防,充分发挥网格员、法律顾问、乡贤等作用,推动群众反映事项实质性化解,全镇信访总量同比下降40%,化解矛盾纠纷近300起,化解率成功率达90%以上,为“歙事井然”的许村实践拓宽了路径、积累了经验。

编辑:叶淑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