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新用户
注册新用户
修改密码
樵山岭古道又叫仙铜古道,修建于清道光、咸丰年间。南起仙源,经万金岭、蓝水河、桃河、浮溪口、王柴坑,翻越樵山岭、查家,北至泾县铜山止。古道平均宽约1.1米,全程20公里,古称泾太古道。
位于黄山区新明乡的樵山岭,海拔553米。樵山至太平仙源的古道全程约5公里,由于古道山高路窄,当地人称之为“樵山十里小道”,至今保存尚完整。漫漫古道“三里一路亭,五里一茶亭”,途中曾有两亭,供来往人们歇气。岭上还有一亭,亭内有明、清时的游人立石碑留念的刻字。樵山界内的三茶亭,俗称一码亭、二码亭、三码亭。20世纪80年代,322省道开通后,樵山岭古道便很少有人来往,渐渐荒废。
相传咸丰年间太平军曾途经樵山岭古道。革命战争年代,樵山是中共游击队的根据地。1939年皖南事变前,周恩来、叶挺等到泾县云岭新四军军部来回经新明乡三合村三门时,曾两次往返于樵山古道。当地革命史上著名的“樵山83天保卫战”就在樵山古道摆开战场。因此,樵山岭古道又有“红色古道”之誉。
樵山岭古道的入口处在新明乡外浮村老宣纸厂旁,一个暮春的清朗早晨,我们一行6人踏上了探访古道的行程。同行的区委党校老许自告奋勇地为我们当向导,说是前两年走过。
古道两旁是绿色沉沉的翠竹林,夹杂着原始灌木丛,间或有几块薄薄的茶园。阳光透过茂密的竹林斑驳地洒在古道上,更显沧桑。古道静默着,仿佛在追忆千年的往事……空山寂静,只听见我们一行人踩在厚厚落叶上的沙沙声以及偶尔交谈的声音,间或几声鸟鸣。
愈往前走,古道愈陡峭,植被愈茂盛,古道上的茶亭只剩下断垣残壁,在萋萎芳草中静默着……古道的很多地方也被荒草藤蔓遮掩,透着一股沧桑。行至大约3公里处,望得见樵山岭的岭头了。老许忽然停了下来,指着右手边那片竹林:“大家看!这片竹林是不是有一些特别呀?”大伙面面相觑,没什么特别的呀,仔细观察,只是觉得这片竹林面积似乎更大一些,似乎更加浓郁茂密一些,林间零零散散分布着些大石块。“不知道吧,这就是当年樵山保卫战的主战场!”老许的声音透着激动。“真的吗?那您这个党史专家赶紧跟我们说说!”队友小吕兴奋起来。“好,那我就给你们说说,大家顺便休息一下。”老许答应得很爽快,兴致颇高。大伙顺势席地而坐,聆听老许述说那一段不平凡的光辉历程。
樵山村是一个以名茶、香榧、丹皮、溶洞闻名的小山村,位于新明乡东北部,与泾县铜山乡接壤,南望黄山,西临太平湖。四周山高岭峻,海拔在500-850米之间,境内沟壑纵横,地形复杂,村庄大多坐落在半山坡上。革命战争年代,樵山是中共游击队的根据地。皖南事变后,党领导的游击武装,以这里高耸连绵的群山为屏障,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直坚持到人民解放军胜利渡江,皖南全境解放。当年李步新、胡明、洪林、刘奎和其他许多革命先辈用鲜血和生命在这里谱写了一首首可歌可泣的历史篇章。
83天樵山保卫战,是皖南游击战争中的一面旗帜。皖南事变后,国民党顽固派狂妄地叫嚣“皖南新四军被彻底消灭了”。但是,新四军游击队在皖南山区的革命斗争一天也没有停止过。1944年12月初,江北新四军七师侦察连奉命来樵山,在中共皖南山区中心县委书记胡明同志的统一领导下,于12月8日和刘奎、洪林、唐辉(化名老郭)率领的三支游击队共200多人,以闪电般速度,一举攻克了国民党太平县谭家桥红庙据点,全歼国民党太平县行动大队。
谭家桥红庙战斗后,皖南国民党当局十分恐慌,国民党准备派兵“围剿”樵山。12月中旬,国民党苏浙皖赣4省边区挺进纵队司令陶广坐镇歙县指挥,除国民党正规军外,配合以泾、旌、太三县自卫队,共调集了2000多人的兵力,构成了对樵山的全面大包围。敌人来势凶猛,妄图分进合击,一举踏平樵山。
樵山陡峭的山势,有利于游击队打“擂石战”和“麻雀战”。游击队在樵山制高点设立瞭望哨,可及时观察敌人的动向。当时的樵山,既是泾县县委活动的主要地区,又是中心县委的驻地。国民党反动派进攻樵山的消息传来,樵山人民群情激愤,纷纷要求武装起来,保卫家乡。根据群众的意愿和要求,中心县委和泾县县委研究决定,同樵山人民一起,在新四军七师侦察连的配合下,狠狠地打击来犯之敌。大家一致认为,要发挥樵山的优势,使雄峙的樵山,既成为掩护游击队、民兵的屏障,又成为防御敌人进攻的强大工事。惊心动魄的樵山保卫战的序幕就这样拉开了。
编辑:姚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