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新用户
注册新用户
修改密码
今年以来,我县把脉问诊、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打造天蓝、水净、路宽、村美、人和的宜居宜业宜游村庄。
依托环境美,让乡村“靓”起来。全面实施“五清一改”村庄清洁行动,通过改厕所、清垃圾、通沟渠、拆违建、治堆放等一系列活动,拓展了村庄空间,打开了视角效果。同步实施“一村万树”绿化美化行动,通过闲置裸露地块的补植增绿,打造小菜园、小果园、小竹园、小茶园和小花园等“五小园”建设,全面提升村庄的整体风貌。截止目前,已组织发动群众投工投劳7000余人次,清理生活垃圾约5528吨,清理村内沟塘285口;清理村内沟渠238公里;清理村内淤泥131吨;清理畜禽养殖粪污等农业生产废弃物数量81吨;清理乱搭乱建和无功能建筑302处1715平米;清理废弃广告牌及“牛皮癣”小广告1325个,新增村庄绿化美化建设节点456处。
打造产业美,让群众“富”起来。今年县财政安排“五黑”特色产业扶持专项资金1200万元和扶持村集体经济发展项目资金620万元,通过引导村级积极盘活闲置资产、流转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截止2020年已培育新型经营主体示范合作社和家庭农场517个,创建国家级、省市“一村一品”专业示范村32个,新发展黑茶基地2万亩,饲养黑鸡40万羽、黑猪1.5万头,黑稻基地1100余亩,香榧基地800余亩,黑玉米春播900余亩;2020年度全县35个省级中心村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全部超过10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18000元以上。
挖掘文化美,让乡愁“浓”起来。将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和美丽乡村建设统筹结合,采取“土墙土补、砖墙砖修”的原则,通过传统工艺技法,对破损的道路,房屋进行恢复性修缮,进一步完善村庄的脉络肌理,恢复村庄传统之美。同时大力开展“村史馆”建设,充分利用闲置的祠堂、队址等场所,大力收集整理传承文化和非遗技艺,打造村庄特有的历史印记IP符号,截止目前,全县已新建村史馆21个,新建非遗传习中心4个,打造徽州民间文艺展演示范点5个,一大批优秀的传统文化再现“新身姿”。如:碧阳镇碧山村的传承文化傩舞“庆丰收”2020年进入央视乡村大舞台栏目,宏村镇雉山村“雉山凤舞”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等。
培育乡风美,让生活“新”起来。坚持以党建为引领,法治为护航,德治为基础,村民自治为根本的“党建+三治融合+三风文明”乡村治理新实践,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秀道德文化、村规民约进乡村等主题实践活动,打造以“孝”为核心的家风、以“德”为核心的村风、以“和”为核心的民风文化,助力美丽乡村建设,推进乡村振兴。大力推行“户主会”工作机制,深入挖掘身边的典型,推进“最美庭院”、文明家庭、文明户等创建活动,着力破除陈规陋习,培育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健康文明、向上向善的新风尚在乡村蔚然成风。如:我县西递胡氏“孝”文化、宏村卢氏传统家风家训作为优秀传统家风家训,分别登上了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和安徽省纪委监察部网站;《碧山村村规民约》获评全国优秀村规民约等。 截止2020年底,我县共有“中国好人”7名、“安徽好人”9名、“黄山好人”40名,县级最美庭院450户,1500多户被评为县级十星级文明户。
编辑:姚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