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新用户
注册新用户
修改密码
“当年的红色印记,如今不仅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更是我们独特的资源优势,站在建党100年的历史新起点,我们正借助红色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向着更美更富的目标挺进。”近日,休宁县汪村镇田里村负责人向记者介绍说。
汪村镇是我市知名革命老区,但因资源、交通等条件所限,部分村庄一度陷入贫困。汪村镇田里村、桃源村、杨源村曾被确定为贫困村。近年来,随着各项扶贫政策落实,革命老区贫困村扶贫专项资金的投入,各类村级基础设施和红色旅游项目陆续“上马”,三个村实现跨越式发展。至2020年,田里村人均收入达到13179元,村集体经济收入17.9万元;桃源村人均收入12300元,村集体经济收入20.97万元;杨源村人均收入9500元,村集体经济收入20.64万元,远超贫困村水平。
“自2016年以来,我们在汪村镇三个贫困村累计投入专项资金868.65万元,其中仅田里村的投入就达404.5万元,通过开发红色旅游,实施各类基础设施提升项目等,助力村庄从脱贫走向振兴。”休宁县乡村振兴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田里村基础设施逐步改造提升,已完成皖浙赣省委驻地旧址、石屋坑红色纪念馆修缮,整理出当年红军搭建的简易军棚、临时医院等遗址,修建流芳亭、红色浮雕、烈士纪念广场等旅游点,发展红色旅游产业,成功将石屋坑打造成安徽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安徽省廉政教育基地、黄山市青少年教育基地,被誉为“皖南革命摇篮”。2017年,石屋坑村成功脱贫,并被评为省级美丽乡村建设示范点。曾处偏远山区的石屋坑,如今已是游人青睐的旅游点。
记者从市乡村振兴局了解到,我市曾共有革命老区贫困村61个,自2016年以来,各级各部门从资金、政策方面加大对革命老区贫困村的投入和建设力度,重点改善基础设施、促进产业发展、保障就业、教育、住房等。截至目前,累计投入资金32365.1万元,开展项目1351个。其中黟县累计投入资金4498.8万元,涉及项目259个,帮助9个老区贫困村在2017年以前全部出列;徽州区共投入各类扶贫专项资金1008.3万元,实施项目35个,全区3个革命老区贫困村2017年全部出列;歙县累计投入各类资金9453万元,实施到村项目243个,截至2020年底,全县13个革命老区贫困村全部实现稳定脱贫,贫困户人均纯收入从2014年的2194.71元增长至2020年的15011.6元,增幅584%,较全县2020年建档立卡人口人均纯收入的13982.89元高出7.36%。村集体经济收入从2014年的2.24万元增加到2020年的22.04万元,增幅883.93%;黄山区对18个革命老区贫困村投入扶贫资金9782.88万元,实施项目建设416个,18个贫困村于2017年底全部出列;
祁门县累计为8个革命老区贫困村投入各类财政扶贫资金3634万元,建成扶贫项目173个,其中产业项目85个2291万元,基础设施类项目88个1343万元,目前所有项目均已完工;休宁县共投入扶贫专项资金共计3988.15万元,实施项目225个,为革命老区出列村脱贫户落实帮扶措施5000余条,群众生产生活水平明显提升,满意度和幸福指数明显提高。
市乡村振兴局负责人丰暴表示,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站在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衔接的历史新起点,目前全市61个老区贫困村已全部实现稳定脱贫,部分村庄脱贫后的综合实力甚至远超原本未被列为贫困村的村庄,相信随着各类政策、资金的落实,各种乡村振兴项目的实施,老区贫困村将真正实现从“脱贫”到“振兴”的蝶变。
编辑:姚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