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
x

注册新用户

发送验证码
立即注册
X

修改密码

发送验证码
修改密码

血染东南半壁红 ——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的皖南(徽州)足迹

2019年09月25日 09:30:32 来源:黄山日报 作者:华德胜 杨传兵 格斯特 程向阳

  据资料记载,1933年9月25日至1934年10月10日,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形势十分危急。

  为了配合中央红军主力的战略转移,冲破国民党对中央苏区的“围剿”,北上抗日,1934年7月,中央苏区的红七军团奉命改编为北上抗日先遣队,从瑞金开赴闽浙皖赣边区活动。

  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在时年不足22周岁的红七军团团长寻淮洲领导下,正式打出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番号;8月,进攻福州;9月进入浙西江山、常山、遂安;9月24日,先遣队主力部队向歙县狮石转移,正式入皖。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红军长征出发85周年。为挖掘红色基因,传承红色精神,本报联合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探寻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在皖南(徽州)的足迹,聆听发生在徽州大地上的长征故事,感受那一段岁月中革命志士可歌可泣的战斗情怀。

  ★1934年9月24日  狮石:入皖第一战

  2019年八一前夕,记者一行前往歙县狮石采访。

  歙县县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副主任邵宝振援引党史介绍,1934年9月24日,在军团长寻淮洲、政委乐少华等率领下,先遣队到达歙(县)遂(安)交界的狮石送驾岭附近,国民党第四十九师和补充第一旅共5个团分路追击至送驾岭,为掩护主力部队翻越60里的大连岭向歙县石门方向转移,先遣队后卫部队决定利用送驾岭有利地形,痛击敌人。

  当日下午2时10分,战斗打响。我红军强烈阻击国民党第四十九师所属291团、289团的正面进攻,打退第四十九师进攻。

  下午3时许,敌四十九师和补充一旅企图在送驾岭与钓金山之间合击红军先遣队。傍晚6时,红军先遣队主力沿着大连岭向石门方向转移,负责殿后的侦察连安排一个班携两挺机枪,坚守在送驾岭凉亭附近的小山坡上,监视对面钓金山的敌军,并将一面红旗插在凉亭上,引诱敌火力。敌289团登上钓金山后,发现对面送驾岭半山腰树有红旗,立即开火。补充一旅亦从送驾岭背后突入送驾岭山顶。红军侦察班与两敌形成斜三角形。先遣队侦察班机智地点燃事先挂在树上的鞭炮,并用两挺机枪向两股敌军分别扫射,顿时“枪声”大作,致使钓金山之敌以为红军来了增援部队,便加强了火力攻势,送驾岭之敌亦向钓金山方向全力猛攻,待两股敌军内部打得热火朝天之时,先遣队侦察班留下凉亭上的红旗,悄悄地追上大部队进入大连岭的崇山峻岭中。

  送驾岭战斗中红军受伤的33名战士,由战友和百姓从大连岭抬到石门,因遭敌军围堵,复返回狮石,住了一夜,途中牺牲2名战士,其余31名受伤战士,由当地党组织安排就地隐藏养伤。但由于奸细告密,地方党组织严重受挫,31名受伤的红军战士被敌人杀害,壮烈牺牲。

  记者走访了当年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曾经战斗和牺牲的地方,“蝙蝠洞”“烈士潭”“烈士树”、红军战壕、下浙皖特委旧址以及王炳养等一些革命烈士后代,感受并记录狮石这片土地曾经战火中英雄的壮举。

  ★1934年12月10日  汤口:会师再出发

  8月3日下午5时许,本报采访组一行来到黄山区汤口镇汤口中心小学(原程家祠堂)操场上,几位学生模样的青年打着篮球,尽情享受着美好的假日时光。篮球场南侧,依山建有一个旗杆台,台上放置两张乒乓球桌,球桌的西侧,有一块黑底烫金字的碑刻,上书: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汤口会师纪念碑。

  1934年7月,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从瑞金出发,穿越闽境,经浙西、皖南、赣北,至10月底到达闽浙赣苏区;同年11月,红七军团同方志敏部红十军会合后,在赣东北的重溪合编为红十军。原红七军团编为十九师,原红十军编为二十师。重编后的红十军团继续高举北上抗日的旗帜,从闽浙赣苏区分两路北上浙西皖南。1934年12月10日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红十九师和红二十师两队人马8000余人在汤口大会师。

  次日,部队在程家祠堂门前草坪上举行了抗日军民联欢大会,方志敏在即席演讲中,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假抗日、真反共的真面目,号召群众在民族危难之际,聚集在抗日的旗帜下,参加全国的抗日救亡斗争。会后,红军镇压罪大恶极的土豪劣绅,并将没收的粮食分给贫苦农户。红军还教唱《红军歌》《当兵歌》等革命歌曲,书写“行动起来,打土豪,分谷子”等宣传标语。一批正在修筑青(阳)屯(溪)公路的青年民工纷纷报名参加红军。

  ★1934年12月14日  谭家桥:浴血奋战

  红军先遣队两路部队汤口会师,令国民党南京政府惊恐万分。蒋介石连夜调兵遣将编组“追剿队”,委任浙江省保安处长俞济时为指挥官,辖第七师二十一旅(李文彬)、第四十九师(伍诚仁)、补充第一旅(王耀武)、浙江保安第二纵队(蒋志英),共11个兵团的兵力,专事“追剿”。同时部署浙西、赣东由“赣浙闽皖边区警备司令”赵观涛负责堵击,南由国民党安徽省政府主席兼保安司令刘镇华负责追击。

  12月13日,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沿屯溪至青阳的公路向北转移,经乌泥关到达黄山东麓谭家桥地区时获悉,尾随之敌补充第一旅已抵达汤口,正继续向红军追击。军团首长决心利用乌泥关至谭家桥段公路两侧有利地形进行伏击。

  14日凌晨1时左右,红军进入阵地。6时,俞济时率敌补充第一旅从汤口出动,以第二军为前卫向谭家桥方面搜索行进。10时,敌进入红军设伏地区,红军突然发起攻击,敌顿时陷入混乱。敌前卫第二团,在红军猛力冲击下呈现动摇,敌团长周志道被打伤。

  开始时,战场形势很好,但后来由于指挥失误,敌在混乱中调整了部署,集中火力向二十师阵地猛烈攻击。我指战员奋勇反击,但因不长于正规作战,而十九师又增援不及,以至阵地被敌人冲垮。接着,敌人从乌泥关、黄泥岩包抄上来,夺取了石门岗制高点。

  红军虽然处境险恶,仍士气旺盛,为夺回阵地接连向敌人发起了4次冲锋。战斗持续到下午5时,双方均精疲力竭,形成对峙状态。多名师以上干部负伤阵亡,官兵伤亡300多人。特别是在发起第四次更大规模冲锋时,寻淮洲不幸右下腹部中弹,身负重伤。当时,他的部下发现后,立即自动组成一堵人墙来防御敌人射击,将他抢下火线、抬上担架。寻淮洲一苏醒过来,便忍着剧痛喊道:“冲、冲上去,把敌人打下去。”由于部队日夜转移,条件极其艰苦,寻淮洲伤口多次撕裂,血流不止。弥留之际,寻淮洲嘴里不停念叨:“北上抗日!……北上……抗日!”“消灭敌人!消灭……敌人!”12月16日,在往泾县茂林撤离途中,寻淮洲不幸牺牲。

  此时,敌第二十旅已由太平向谭家桥集结,军团政治委员乐少华、政治部主任刘英先后负伤。黄昏,红军开始向文雅街、留杯荡东北方向转移,至15日拂晓前,全部撤出谭家桥地区。

  ★1934年12月  柯村:布置三大任务

  1934年12月,由于谭家桥战役失利,北上抗日先遣队遭遇重创,方志敏率部在柯村休整。此时方志敏主持召开了红十军团军政委员会议,根据敌强我弱的斗争形势,要求把苏区转为游击区,保存革命力量,并出于发展皖南游击根据地的需要,会议决定:留下一个侦察营,与皖南的游击大队组成皖南红军独立团,以原侦察营营长熊刚任团长,原太平县委书记刘毓标任政委,这支部队后来成为坚持皖浙赣边三年游击战争的骨干力量。方志敏在柯村布置了三大任务:以黄山为中心开展游击战争;进行抗日宣传;大力发展白区秘密工作。方志敏在柯村留下“紧握欃枪,任他风暴”的手迹,极大地鼓舞了皖南红军指战员的斗争。

  ★1935年1月2日  樟源里:方志敏在皖南的最后日子

  “要想救国,必先打倒卖国的国民党”,8月5日,记者在休宁县鹤城乡樟源里村见到了至今保存完好的一条标语,落款为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宣。

  当地校长程亮介绍,这条标语是当年方志敏率部从谭家桥、柯村转战到樟源里村时留下的。当地村民方福昌援引父辈的话说,1935年1月2日,方志敏的部队到樟源里曾在他家的老房子里住过一夜,当时他爷爷还给红军送过红花油和100双草鞋。但红军军纪严明,不收老百姓一针一线,给爷爷打了借条。

  1月3日,方志敏的部队转移到婺源县沱川一带;4日,转移到裔村;5日,在婺源县裔村、溪头一带2次与国民党第四十九师、补充第一旅激战,分别歼敌29人、23人,并击毙第四十九师少校团副王瑞;6日,先遣队转移到休宁县桃林;7日,进入开化县齐溪乡西坑口;8日,经开化的大麦坞、龙门下转入淳安县境,经储家坞到达樟村、扎坑、黄林关一带;9日,先遣队为避开行进方向之敌,由南下改为北上进抵茶山、半山一带宿营;10日,因歙县石门有敌军堵截,又复南下,进入开化县的大龙山地区,计划由此打开道路,回到闽浙赣苏区,中午,与阻击之敌第四十九师激战,当晚进入开化县马金。

  ★1935年1月9日  茶山:先遣队皖南行动结束

  1935年1月9日,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经浙西开化县的西坑口,北上遂安县茶山一带驻营。方志敏在茶山的方氏宗祠内主持召开红十军团军政委员会会议,军团长刘畴西、政治委员乐少华、参谋长粟裕、政治部主任刘英等参加会议。会议通报了谭家桥战斗及之后20多天以来的战斗情况,总结了教训,在讨论行动问题时,多数同志主张立即根据指示分头行动,分兵游击,减小目标,保存实力。少数人主张不分开,坚持大兵团作战,部队整体回到苏区。经过争论,最后会议决定全军继续南下回赣东北苏区休整。实际上,这时的赣东北苏区已经沦陷。

  茶山离赣东北苏区只有100多公里,急行军两天就能到,但这是一条充满凶险的路。为了阻挠红军的行动,蒋介石集中了10余万兵力,妄图一举扑灭红十军团。

  1935年1月10日先遣队离开茶山南下赣东北,部队7天内受到四次阻击。10日当天,在大龙山与敌第二十旅第四十团激战数小时后,部队改由青岭顶的山脊向东转移,担任侦查与掩护的一个连与主力失去联系(后留在皖浙赣边坚持游击战争)。1月29日,方志敏、刘畴西在怀玉山陇首被捕,后英勇牺牲。

  至此,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结束在皖南的行动。

  斗争继续

  2019年8月5日,我们来到休宁六股尖无名烈士纪念碑。回首那一段悲壮的历史。

  1935年12月,皖南红军独立团一部在江西境内遭国民党“围剿”,被迫转移。在从江西鄣公山翻越六股尖时,遭遇暴风雪,饥寒交迫,因不能暴露目标不能生火,30多名官兵被活活冻死在海拔1400多米的高山上。来年开春后尸骨才被当地百姓悄悄掩埋。

  这些牺牲的烈士,没有留下片言只语,甚至没有留下自己的名字。虽然衣衫褴褛,然而他们或站立或躺下,或怒目圆睁,但是却手中紧握钢枪……

  2001年5月,为褒扬这批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休宁县人民政府修建无名烈士纪念碑,并将碑址选在1936年牺牲的中共四门区委书记花机关、区委委员余茂兴、谢兆先等3名革命烈士的墓后。

  在新安源村,我们见到了谢兆先的亲弟弟谢兆元。谢老今年已经90岁,说到哥哥,仿若回到昨天。老人说,哥哥是被国民党用土枪枪杀在四门村石桥下面的河滩上。杀害之后,家人还不能去收尸,直到解放后四门村修桥发现遗体残骸才将哥哥埋葬。

  不仅仅是六股尖,在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的影响下,这样的故事还有许多。

  休宁县汪村镇石屋坑:皖南红军独立团在石屋坑建立了党支部、农民团和妇女会等群众组织。当年秋,闽浙赣省委书记关英向皖南转移,由刘毓标等带领到了石屋坑一带。次年4月,在鄣公山召开的闽浙赣省委扩大会议上,中共闽浙赣省委改组为中共皖浙赣省委,这里成为3省30多个县的指挥中枢,在徽州革命史的地位很高。

  黟县柯村:1935年春末夏初,为了保护谭家桥战斗留下的数百名伤员的撤退、转移和几十个村庄群众的生命财产,红军皖南独立团在极其艰苦险恶的条件下,联合地方游击队,同敌人的残酷“围剿”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之后独立团逐渐向休宁、开化、婺源边界地区转战,并在休宁与婺源边界的鄣公山立住了脚跟,为坚持皖浙赣边区三年游击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休宁县樟源里村:受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的影响,樟源里村也涌现出许多革命先烈。程亮说,村人方凤仪(红军地下组织游击队战士)、方显人(曾任皖南游击队贫民团团长)曾因协助红军做后勤补给工作于1937年1月被捕,英勇牺牲。村民方乖巧今年70岁,革命烈士方显人是她的爷爷。她年轻时曾多次听父辈讲起,爷爷当年支持红军参加革命,被国民党反动派抓捕后,经受了残酷的折磨,但始终没有屈服,就义前还高喊:“我方显人,愿为志同道合的朋友而生,也愿为志同道合的朋友而死。”

  后 记

  从入皖第一仗狮石的送驾岭战役始,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在皖南(徽州)境内的主要足迹涉及歙县、黄山区、黟县、休宁和祁门,在狮石-汤口-谭家桥-柯村-樟源-桃林等地留下了他们的英雄故事。

  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是中央红军长征前派出的一支主力部队,全军第一阶段投入兵力约6000人,第二阶段即重溪整编后,投入兵力约10000人,深入闽、浙、赣、皖四省国民党统治地区,历时6个多月,行程5600余里,进行了30多次重要战斗,最后终因敌我力量悬殊,于1935年1月失败。这是中国工农红军在革命战争中的一个重要历史事件。

  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行动虽然最终失败,但广大指战员以顾全大局的牺牲精神,英勇战斗,沉重地打击了敌人,有力地配合了中央红军主力的战略转移,宣传了党的抗日主张,推动了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

  黄山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负责人说:“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在黄山(皖南)的时间虽然只有短短的6个月,但对皖南地区的革命影响深远,鼓舞了皖南人民、推动了皖南地区党组织的建设。皖南地区的党组织和民众为支援先遣队的行动,也作出了很大的牺牲和贡献。”

  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战争史上极具震撼力的历史事件,是中央红军长征前夕第一缕红飘带,是中国革命历史上一座不朽而壮丽的丰碑。

  红色档案

  黄山时间:1934年7月-1935年1月

  黄山路线:狮石-汤口-谭家桥-茂林-柯村-许村-汪满田-箬岭-樟源里-桃林……

  部队领导:方志敏刘畴西寻淮洲乐少华粟裕刘英等

  黄山战斗:送驾岭战斗、谭家桥战斗、石门激战、流口战斗、兰渡桥伏击战、大谷运战斗等

  革命功绩:宣传我党抗日主张、牵制国民党主力部队,为红军主力长征突围做出巨大牺牲


编辑:文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