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新用户
注册新用户
修改密码
暑期,徽州区呈坎镇的农家书屋里,满是孩童的身影与书页翻动的轻响。有的孩子围坐成圈,捧着红色经典轻声共读,字里行间满是对英雄故事的崇敬;有的跟着志愿者的指引,在科普书籍中寻找自然的趣闻,眼里闪着好奇的光;有的耳畔听着绘本故事的奇妙,静静感受文化的独特魅力。淡淡的书香浸润着纯真童心,也为全民阅读在乡土大地上慢慢铺就出一层厚重又温暖的文明底色。
从“有书读”到“读好书”的跨越
“以前书屋里的书多是种养殖技术,现在光是适合孩子看的绘本、科普书就添了不少哦!”容溪村村委委员吴联飞指着崭新的书架介绍。容溪村蕴温情于书香,暑期举办读书活动如春风般拂过——活动当天村里来了30余名孩子和家长,村级志愿者和镇妇联工作人员牵着孩子的小手翻开绘本,让童话在指尖跳跃;伴着轻柔的讲解声,让知识在耳畔流淌;借着互动的欢声笑语,让热爱阅读的种子在孩子心底扎根。没有喧嚣,只有书页翻动的沙沙声,成了乡村里最治愈的旋律。
而在灵山村,藏巧思于景致,将农家书屋的质朴墨香,悄悄融进灵山书局的清雅格局里——这里是本地村民卸下忙碌、与文字对话的静谧角落,是孩童睁大眼睛、在书页间探寻世界的奇妙乐园,更是往来游客暂歇脚步、让旅途与书香相遇的温馨港湾。一页书、一盏茶,便让书屋成了大灵山旅游度假区里,最有温度的“文化坐标”。
在这里,书屋不是封闭的空间,是串联生活与远方的纽带;阅读不是孤独的小事,是联结村民与游客的桥梁;文化不是静止的符号,是滋养乡野与人心的暖流。
从“要我读”到“我要读”的转变
“我长大后想当像袁隆平爷爷一样的科学家!”,在汪村,暑期在村里的学生拿着绘本,眼中闪烁着光芒。孩子们通过阅读点亮梦想,更在交流中激发成长内驱力。
家长们的变化同样显著。“以前我觉得‘读书没用’,但看到孩子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后主动帮家里干农活,还说要‘像习爷爷一样扎根基层’,我才明白阅读真能育人。”灵山村村民方来飞的话道出了许多家长的心声。
农家书屋催生乡村“文化蝶变”
农家书屋的红火,正带动呈坎镇文化振兴的升温。除了阅读,傍晚时分,杨干村的村委会门口,村民们自带马扎,观看“红色电影”。这种变化也体现在乡村治理中。呈坎普法志愿者将《民法典》、反诈骗的宣传单页等走进景区、入户宣传、摆起志愿服务台,组建“法律明白人”,为村民和游客宣讲反诈骗等知识点,“以前调解靠‘人情’,现在大家引用法律条文讲道理,效率高多了。”汪村妇联主席谢国英说。
“农家书屋是乡村文化振兴的‘毛细血管’。”呈坎镇农家书屋的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推动“书屋+旅游”“书屋+农技”模式,让文化赋能乡村发展。
当夕阳的余晖透过书屋的玻璃窗,洒在孩子们专注阅读的脸庞上,书页翻动的沙沙声与远处的蝉鸣交织成曲。在呈坎镇的农家书屋里,一个个关于阅读的故事正在上演,一颗颗热爱知识的种子正在萌发,而这,正是全民阅读最生动的注脚,也是乡村文明最蓬勃的生命力。
编辑:程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