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新用户
注册新用户
修改密码
如何有界限地回应孩子的需求?
现在的父母许多都是成长于权威教养的年代,不希望再用打骂教育对待自己的孩子,已经走向爱的教育的教养方式。不过,有一些父母为了让孩子感受到更民主、更开放、更没有压力的教养方式,也因少子化关系,对于孩子呵护备至。因此,在教养时出现几乎完全放任、没有界限的做法。
只要孩子一吵或一闹,什么事情都顺着孩子,完全失去父母的角色和立场。用一个现象的来比喻,早期的教养在钟摆的一个极端(极严),而现代的教养,则冲过头的摆到了另一个极端(极松)。在失去界限的亲子关系,其中一个可能性是父母在面对孩子较大情绪反应时,出现了不知所措的现象,为了安抚孩子的情绪,父母只能节节败退,甚至是完全的弃守。
相对的,孩子因为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感受到这样的方式(即大闹情绪)有用,因此每当有需求或不满足时,就用这样的方法,试图在亲子关系中获得主导权。父母也在这样接连出现的互动序列中,逐渐地来到了一个弱势的位置,形成了亲子关系和角色上的错置。
每个人都有需求存在,当然孩子也不例外,与小孩相较,大人可能会因为现实感(即能够评价现实条件、需求等),而克制或调整了某些需求,但许多孩子还没有发展出这样的能力,因此当他们有需求时,通常会立即发出,并试图用各种方法想要马上满足,这时候身为家长,可以这样做:
同理接纳需求
基于每个人都会有需求,孩子只是比较直接的反应而已,有需求并没有错,所以家长可以透过同理接纳的方式,让孩子知道他是可以有需求的,而且大人也听见了。透过同理,通常会让孩子觉得情绪被理解,而可能出现较为平缓的反应。
协助需求评价
接下来,家长需要协助孩子,觉察并评价自己的需求,这可能包含需求的必要性(如孩子年纪、使用频率等)、满足这个需求的限制(如经济或使用能力、生活规范等),可以试着告诉孩子“”这个玩具是给比较大孩子玩的”“玩具是拿来玩的,不是拿来丢地上的”。
发展满足计划
透过觉察与评价,或许孩子已经更清楚他的需求是否需要立即满足或是否有能力满足。接着就可以与孩子讨论,如何透过某些方式或进一步的计划,来满足自己的需求。家长可以跟孩子这样说“你要不要看看是否有其他类似的玩具,可以让你玩,或者你要等长大一点再来买这个玩具”“如果你很生气想丢东西,你可以选择丢这个塑料球或抱枕”。
通过以上3个步骤,我们要传达给孩子的是“你可以有感受或情绪,也可以表达出来,不过不是每件事都能照你想要的去做,所以你可能需要调整需求或用别的方式满足需求”。家长也要树立观念:孩子的情绪是可以被接纳与同理的,但行为还是需要有界限。
编辑:郑亦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