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新用户
注册新用户
修改密码
偏离靶心的家庭教育有三“替”
家庭教育的关键是德育,核心内容是培养孩子的好思想好品格好习惯,要坚持把立德树人落细、落小、落到家庭,贯穿到家庭教育全过程、各方面。但是目前,有些家庭教育行为偏离了立德树人的“靶心”,存在“育才教育”替代“育人教育”、“追求家产”替代“重视家风”、“人机互动”替代“人际互动”等误区,值得警醒。
“育才教育”不能替代“育人教育”
家庭教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家长的自我修养。家庭教育主要是教育家长、提升家长,而不是教育孩子。一项调查数据显示,家长期望接受的各项家庭教育指导中,“家长教育子女的能力和家长教育子女的方法”排在第一位,为62.8%,而“家长的教育观念”为17.4%,“家长对子女的教养态度”为15.1%。
重方法、轻观念的心态和普遍的焦虑情绪,体现为家庭教育理念落后,缺乏教育的大视野,方向上出现了育才教育替代育人教育的偏差。家长过分注重书本、技能教育,过早把竞争引入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家庭教育更多集中在智力投入,而教孩子学会生活、学会做人明显不够。
“育才教育”替代“育人教育”,因为家长对儿童权利的具体内容缺乏了解。调查显示,对我国颁布的有关未成年人保护的基本法律和文件,“不知道”和只是“听说过”的家长比例达六成至八成以上,“认真学过”的不足一成;高达75%的家长“没有听说过”《儿童权利公约》,儿童权利的具体内容更鲜有家长了解。“50.43%的家长和孩子谈话最多的主题是关于学习,家长陪孩子做得最多的事情是‘写作业’”。
“追求家产”不能替代“注重家风”
要想把孩子教育好,首先要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生态环境,家庭的生态环境就是家风。社会风气要靠家庭来改造,家庭靠建立良好的家风来改善。在重利轻义的社会风气影响下,孩子们的价值取向也受到了污染。现在社会评价一个人成功与否就看家产,评价商人的标准被无限泛化到所有人身上。成年人只知道家产,不知道家风,孩子们长大的理想不是当大款就是当明星,扭曲的价值观严重影响了儿童的追求。
尊重家风并不只是中国独有的传统。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很重视家庭教育和家风建设,比如英国就有“家庭是一座城,是所有孩子最初的学校,母亲是他们最初的老师”的座右铭,布莱尔的“尊重计划”就是建立一所国家级的家长学院。
只知家产不知家风,在家庭教育上的表现之一就是虽然认同德育的重要性,但并不实施德育行为。在对孩子的品德培养方面,存在着一些家长认可作为个体拥有良好道德品质的价值,但并不对孩子进行此方面的培养的现象。调查发现,在爱国、奉献、诚实、守信、合作、遵纪守法、公平公正、勤俭节约、奋斗、孝敬父母等10项品质中,“诚实”排在接受调查的家长选择的第3项,但同时有高达56.1%的家长认可“老实人吃亏”这一说法。由此可以看出“一些家长认为孩子具有诚实的品质很重要,又觉得拥有这样的道德品质会损害自身利益,知行是脱节的。”
家风的建立靠谁?家风的方向取决于谁?取决于家庭里面辈分最高的人。家风和社会风气有直接的关系。每个人在公共场合的表现,不仅反映了个人的道德修养,也反映了他的家风。
“人机互动”不能替代“人际互动”
家长如果下了班就看手机,人在孩子身边但心不在孩子身上,这孩子就是“有爸妈的留守儿童”,就会发出抗议“手机就是爸爸妈妈的第二胎”“我们家真正的小宝贝儿是手机”。
陪伴不够、缺乏高质量的陪伴,都是不尊重儿童权利的表现。调查发现,家长经常陪孩子做的事情排在前三位的是:和孩子一起吃饭、和孩子聊天、陪孩子写作业,比例远远高于和孩子一起做家务、游戏玩耍、锻炼身体、读课外书、旅游、娱乐、参加公益活动。”
家长对儿童休闲娱乐权和社会发展权的漠视,导致儿童生活被包办、时间被挤占、生活空间被缩窄。调查发现,从亲子沟通的内容来看,90%以上的父母会和孩子谈论学习问题,有31.5%的父母从来不和孩子谈论怎么交朋友,33.6%的父母从来不和孩子谈论自己的工作,26.3%的父母从来不和孩子谈论怎么用钱,38.6%的父母从来不和孩子谈论什么是爱,47.8%的父母从来不和孩子谈论生命和死亡的问题。不仅这些重要的教育话题被家长忽视,孩子的基本生活习惯、健康习惯也不被重视。
“人机互动”挤压“人际互动”是因为家长不重视教孩子居家处事的能力。很多家长并不了解孩子从家庭生活获得的经验,其实是知识学习的重要经验背景和实践准备。
编辑:郑亦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