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新用户
注册新用户
修改密码
五一节小长假即将来临,许多人开始着手自驾游或举家搭乘车船乃至坐飞机出行。但生活中恰恰有一部分人群,却经常饱受晕车、晕船、晕机之苦,轻的眩晕,恶心;重的五脏六腑翻江倒海,甚至虚脱和休克。对此,中国抗癫痫协会会员、中国微循环学会脑积水专业委员会委员谢春成副教授指出,这种让人的身心经历非常糟糕的现象和体验,被医学界称之为“晕动症”,也叫运动病。
什么是晕动症? 谢春成介绍,晕动症是人们乘车船、飞机时所产生的颠簸、摇摆、旋转及加速运动等刺激人体的前庭神经而引发的疾病。尤其当急刹车、急转弯或突然起动时症状更厉害;而在下车休息片刻,可逐渐减轻或恢复。人群中,约有近1/3因晕动症而严重影响其海、陆、空旅行及其他运动方式(如乘电梯、滚梯)。
晕动症到底是怎么产生的
临床中,依据症状的严重程度,通常将晕动病分为轻中重三度:轻者咽部不适、唾液增多、疲乏、嗜睡;中者恶心、呕吐、头晕头痛加重、面色苍白、浑身冷汗;重者上述情况加剧、呕吐不止、心慌、胸闷、四肢冰凉、表情淡漠、唇干舌燥、精神抑郁,甚者出现脱水、水电解质紊乱等。谢春成介绍,晕动症的患者群体相当广泛,但我国一直缺乏缺乏相关流行病统计学数字,也缺少晕动症的专科专病门诊。
当前,学术界对晕动症的奥秘有各种解释,如神经不匹配、敏感性过高、血液动力学改变、神经递质异常等。而最新的研究表明,感觉冲突是酿成晕动病的主要原因。谢春成解释说,我们所处的世界作为一个三维世界,人们对于三维空间的定向是建立在四种感觉输入基础上的:①感受重力和直线加速度的耳石信息;②感受角加速度的半规管信息;③视觉信息;④本体感受信息。在静止环境和在地面自然运动环境中,这4种感觉器官和谐和睦,相处“融洽”。但当身体处于某些运动环境中,各感觉器官传入的信息就容易相互矛盾而致冲突,使协同作用遭受破坏,继而机体平衡系统功能紊乱,最终酿成了晕动病。除去一些器质性原因,心理精神因素也能诱发晕动病,如情绪紧张、睡眠不佳、作息习惯不规律等。
防晕动症,治疗预防相结合
目前,对晕动病的治疗原则是减少冲突的感觉输入,控制症状,加速运动环境的适应,包括如下三种方法:一是口服西药,如晕海宁、乘晕宁、抗眩啶、胃复安、安定;二是应用中医中药,如用生姜、陈皮煮水喝,开展针灸疗法、穴位按压;三是适应性训练,就是让乘某种交通工具易发生晕动病的人,反复多次乘坐此种交通工具,逐渐使机体适应和耐受。上述办法因人而异,效果不一。
对于一些晕动病患者,适当的心理干预和精神疗法也具有良好的效果。同时,晕动病病人还应当保持持续性的康复锻炼,这样才能巩固疗效,最终达到治愈的目的。
专家支招:
出行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谢春成建议,出行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以免被晕车、晕船、晕机所困扰。
1.在出发前2小时,宜吃点易消化、少油腻的食物,不宜过饱。乘车时选坐车辆中部并靠近窗口的位置,面向前方。在车船行进时,不宜读书、看报纸、玩手机,可闭目养神,欣赏音乐。
2.经常有晕车、晕船的人,应在乘车前半小时服药,如晕海宁、抗眩啶、息斯敏等。有轻度不适者,可在前额、鼻唇间的人中处,涂上少许清凉油或薄荷油。当车船晃动太厉害时,可采取脸朝后的坐位,或是闭目仰卧调匀呼吸。脸色苍白、恶心时,不宜服药。应尽可能使身体放舒服些,要脱掉帽子、松开领口和裤带,衣服要松宽些。
3.切上一片鲜姜片,登上车船前贴在肚脐处,用伤湿膏或医用胶布固定好,到达目的地后再取下来丢掉。或者上车前饮用1杯浓茶汁,或出发前喝1小杯加醋的温开水,有一定防晕车效果。
编辑:郑亦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