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新用户
注册新用户
修改密码
春意盎然西干山,古韵悠悠西干山。
西干山,歙城之西,练江东岸。古人以“葱郁绿荫深,濛濛云中路,隐秀桦林美,落英水亦红”赞之。
一过太平桥,仿佛由闹市来到乡间。在依山傍水当年李白走过的路上走着。“太白楼”、“碎月滩”、“李白问津处”、“望仙桥”,几百米路程,竟留下如此一串胜迹。也因此,西干山在古时就享誉“新安第一景”之称。西干山的古道,一边是江水送游人,风凉爽,水灵灵,人精神;一边是山峰重叠叠,古藤盘结,老树参天。细听山坞里泉声叮咚响,虽不见“飞流直下”的气势,却有“如琴似箫”的妙音。从“五峰拱秀”西干山的第一峰起至第四峰之间,一股股小沟水,细涧流,绕山溪,溅起水雾与山岚汇集,峰坞沟壑间是云生雾起,时朦朦,时清丽,气象万千。
走得有些疲惫之时,沿江一条石凳出现,正好小憩。见江中几叶小舟往来捞漂浮垃圾,好几艘由太平桥下驶来的“徽商印象摇橹船”中,坐满穿着黄马甲救生衣的外地游客谈笑风生,向渔梁坝划去。不由想起李白访许宣平时,许宣平说的“门前一竿竹,便是许公家”的话。
透过一片大树林,一古塔如岁月老人述说古韵悠长的西干山故事。这座古塔——长庆寺塔,为黄备村人张应周于北宋重和二年(1119)所建的七级浮图,已900多岁了,现在是国保单位。西干山,古时有“十三胜景”,寺庙有太平兴国寺、五明寺、罗汉寺、经藏寺、妙法寺等十寺。
过长庆寺塔南行,顺山间石径拾级而上,越一阶,景愈新。新安画派一代宗师渐江墓就在绿树修竹中的峰巅半腰处。渐江一生,不交权贵,独爱山水,献身书画。他诗云:“坐破茅衣第九重,梦中三十六芙蓉;倾来墨沈堪持赠,恍惚难名是某峰。”渐江住西干山五明寺澄二十六轩十余载,临终前嘱葬于西干山。衣拂青枝绿叶走,体沐清风雾气行。渐江墓修饰粗略,石叠坟头,成坟很是简陋。不觉想起凡德高望重之人只重在生前与世有为,不求死后之隆重也。蜀之诸葛孔明死后求葬于定军山,不用一砖一石一祭物,只一衣裹身。渐江生前亦求“坟与青山为伴,骨烂成沃肥。”面对善作山水画、情系大好河山的一代画坛大师,长眠西干山荒野之中,敬慕之心由然而生,虔诚地向坟中大师三叩而拜。
距渐江墓不远,秀崖偎青松的万绿丛中,拜谒新安画派名师汪采白墓之后,持杖攀登百余级石阶来到披云峰顶,在“了望亭”中小憩时,清风送爽,好不舒服。放眼古城,是粉墙黛瓦民居幢幢,江水荡漾东流去,太平桥上人来车往,好一幅新安山水人文画卷呈现于眼前。
下披云峰后原路返回,行至新修的太平兴国寺前,遇见几位屯溪游客在向边上地里种黄豆的老者询问徽州名士许宣平归隐情况,不由兴趣陡增,一边听着。那老者说,许宣平是个很有文化很有趣的人,一生做过许多有趣的事,当年李白来访,明明江中相遇却不相认,就是例子。说着老者用手指着西干山尾端的山说,那叫“二龙戏珠”(两座峰高顶尖的山夹着一座圆如珠状的山),据说当年许宣平知道李白找到了他的居处,便在墙上写了一首:“一池荷叶衣无尽,数亩松花食有余。刚被世人知住处,又移茅屋入深居。”诗后隐于此山深处,便不知去向。
西干山回来后,去图书馆、新华书店查阅许宣平隐后的资料,功夫不负有心人,得知在若干年后,歙人许明奴家一妪在云升雾起、宛若仙境的山岭一处峰崖上发现一老叟一边吃着桃子一边喝着山泉。妪嘲笑他好生自在。老叟笑而答曰:“我吃的是仙桃,喝的是仙水。”说着递了一个大桃给妪吃。此老叟即许宣平也。妪吃桃子,活了百岁,无疾而终。此段文字,元代方回的《桐江续集》卷十七,《太平寰宇记》《江南通志》卷四十之《舆地志》及《续仙传》等均有记载。
漫步西干山,不虚此行,高兴之余,写了这篇文字,以作纪念。
编辑:郑亦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