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
x

注册新用户

发送验证码
立即注册
X

修改密码

发送验证码
修改密码

【牢记嘱托 感恩奋进——安徽往前赶】争当先锋 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

2025年10月19日 13:04:09 来源: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微博
Qzone
微信
微信扫一扫打开分享

202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强调,要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勇于开展首创性、差异化改革,打造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

科技金融改革创新举措获国务院综合督查通报推广;积极融入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加快建设安徽联动发展区;今年前三季度,全省“新三样”出口同比增长超七成……

一年来,全省上下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全方位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在加快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改革开放新高地上迈出坚实步伐。

争创“样板”,勇推首创性、差异化改革

农业保险,被称为是灾害“减震器”。在安徽,如今一张保单,不只能“赔风险”,还能“融信贷”“引资本”。

我省在全国率先开展“农业保险+”改革,将其打造为财金协同支持乡村振兴的创新样板。“农业保险+”超越了传统保险的灾后补偿功能,通过跨界融合保险、信贷、担保、期货等工具,构建起“政银保担基”多方协同的农村金融服务新机制。

去年,省农担公司通过“农业保险+信贷+担保”为东至县胜利镇羊肚菌种植户提供融资授信1.5亿元,支持当地羊肚菌种植面积从700亩扩大到3000亩。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我省聚焦关键环节精准发力,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

信用报告替代无违法违规证明,大幅简化了企业办事流程;惠企政策“免申即享”,实现了政策红利精准直达;深化零基预算改革,使财政资源配置效率进一步优化……多项创新成果走在全国前列。其中,深化投资项目审批制度改革、零基预算改革经验在全国推广。

我省坚定下好创新先手棋,深入推进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完善前沿科技研发“沿途下蛋”机制,深化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畅通成果转化通道;构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机制,支持科技型企业走专精特新之路。我省较早探索壮大耐心资本的有效路径,助力技术攻关、培育未来产业,在全国首创金融支持科创企业“共同成长计划”,并推出“贷投批量联动”试点等,呵护科创企业茁壮成长。科技金融改革创新举措获国务院综合督查通报推广,合肥都市圈入选全国10个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区域。

持续不断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江淮大地日益成为国企敢干、民企敢闯、外企敢投的创业兴业福地。

不久前,商务部印发推广自贸试验区第六批“最佳实践案例”,我省2项新模式入选。当好安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安徽自贸试验区已探索形成236项制度创新成果,长三角海关特殊货物检查作业一体化等47项为全国首创,“赋权+转让+约定收益”的职务科技成果转化、“联动接卸”监管新模式等15项在全国复制推广。

安徽以“敢为天下先”的魄力,努力打造更多具有安徽特色的改革品牌,争当击楫中流的改革先锋。

协同联动,在多重国家战略中展现新作为

金秋时节,在安徽赛富乐斯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的无尘车间内,一排排崭新的设备精密运转,刚下线的Micro-LED芯片经过仔细检查后,将发往三星、索尼等行业巨头。

6月26日,该公司总投资3亿元的Micro-LED显示芯片和模组项目在六安市六松现代产业园正式投产。与其他产业项目不同,这一项目正式盈利后,为地方带来的财税收入和相关统计数据将由六安市和上海市松江区共享。

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我省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作为最大红利,持续对标学习沪苏浙,深化沪苏浙城市结对合作帮扶皖北城市机制,促进省际毗邻地区协同发展,打通制约要素跨区域流通的堵点卡点,构建人尽其才、地尽其利、物尽其用、货尽其流的区域发展共同体。

“目前,16个市都设立了跨省产业合作园区,全面参与长三角世界级产业集群建设。依托六(六安)松(上海松江)现代产业园,首创建立了跨省域财税分享、统计数据分算机制。”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钟岚介绍。

在安徽华创鸿度光电科技有限公司,一种新型高性能超快激光器已进入小批量生产。其中的关键核心器件——高功率光纤光栅,从国外进口悄然更替为自主可控。这项改变国内飞秒激光器市场格局的自主创新产品,就来自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的“拨投结合”项目。

从“共饮一江水”到“下好一盘棋”,安徽深化上海张江、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两心同创”,共建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和首批12家长三角创新联合体,在上海等地建设一批科创飞地,进一步深度融入长三角创新网络。

数据更能佐证,安徽深入推进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成色”。

今年前8个月,沪苏浙在皖投资在建亿元以上项目3630个,占省外投资项目到位资金的60.3%。长三角区域累计有203项高频政务服务和应用实现跨省“一网通办”,40类高频电子证照实现共享互认,78个居民服务事项实现“一卡通用”。

这种协同联动的逻辑,也体现在长江经济带发展、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推进中。

9月30日,安徽省政府办公厅、河南省政府办公厅联合印发《皖豫省际毗邻地区合作发展实施方案》,进一步深化皖豫毗邻地区交流合作,将探索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区域合作创新经验,建设成为中部地区省际毗邻地区合作发展新样板。

向海而兴,构建全面开放格局

每25秒,就有一辆奇瑞汽车驶向海外。今年9月,奇瑞集团出口13.76万辆,同比增长26.2%,连续五个月出口超10万辆,成为首个单月出口突破13万辆的中国品牌车企。

在全球汽车贸易的大舞台上,安徽脱颖而出。今年前三季度,全省出口汽车(含底盘)80.2万辆,出口量保持全国第一。

更多“安徽造”走向全球。前三季度,安徽省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7262.5亿元,同比增长15.7%。

加大稳外资、稳外贸力度,加快培育外贸发展新动能。

10月10日,中德(安徽)经贸合作推介会在德国汉诺威举行。来自中德两国地方政府、工商界及金融机构的代表出席活动,围绕新能源、汽车制造、智能技术和绿色创新等领域的合作展开深入交流。

深入推进“徽动全球”出海行动和合作伙伴计划,积极推动“皖企出海”,支持汽车、光伏、锂电等重点领域行业和骨干企业组建徽派企业国际经贸合作联盟。安徽用越来越大的开放脚步“丈量世界”。

“为抢抓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市场,我们在乌兹别克斯坦费尔干纳州设立了合资企业,目前在乌兹别克斯坦的茶叶市场占有率约20%。”黄山一品有机茶业有限公司负责人程福寿介绍,“今年上半年,公司共出口茶叶2.3亿元,同比增长11.5%。”

越来越多的皖企将目光投向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市场,外贸对单一市场依赖度降低,抗风险能力不断增强。今年前三季度,安徽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合计进出口3919.4亿元,同比增长16%,占外贸总值的54%。

企业出海步伐持续加快,我省对外投资规模居全国第8位、中部第1位。“十四五”以来,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投资年均增长27.7%,越来越多安徽企业扎根当地市场,造福一方民众。

“走出去”还要“引进来”。近年来,安徽积极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世界制造业大会、“海客圆桌会”等开放平台影响力大幅提升,来自1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投资者在皖设立外资企业超过5000家,其中有99家境外世界500强企业。

一年来,对内对外开放全方位扩大,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全面开放格局加快形成,一个新兴经济大省的发展热度和活力在全面进击进阶中不断展现出来。

编辑:吴孙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