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新用户
注册新用户
修改密码
“家风如春雨,润物细无声;家训若晨钟,警人常省思。”在徽州千年古村呈坎镇灵山村,一场关于“根”与“魂”的精神对话,于夏日的蝉鸣中温情上演。近日,徽州区妇联、呈坎镇妇联在灵山村联合开展“创意黄山·满庭芳——德润万家”好家风好家训巡讲活动,30余名孩子与家长齐聚一堂,在历史传承与时代脉动中,解码“勤为本、德为先、和为贵、学在前”的家风基因,探寻其在新时代培根铸魂、化育人心、驱动发展的深层价值。
古训新声:在历史回响中锚定精神坐标
巾帼宣讲员指尖轻拂《灵山村志》的纸页,208字方氏族规家训缓缓流淌:“男婚女嫁,不丰不啬;冠婚丧祭,礼仪有秩;勤俭治家,男耕女织……” 这些数百年前的训诫,不仅是一把穿越时空的密钥,解锁了“耕读传家”的文化密码,更为当代人提供了一份抵御浮躁、安顿心灵的精神图谱。
在巡讲现场,宣讲员分享了“方氏七房”的家风传承:“爱党爱国爱家乡、积德行善有爱心、诚信节俭有担当……” 六句箴言,串联起“孝亲尊师、睦邻友善”的精神脉络;村民方建光家“孝字当先敬长辈,和以处家睦邻里……”的家训,赢得掌声雷动。这生动印证:优良家风并非束之高阁的教条,而是浸润日常、塑造人格的温暖力量。它化身于奶奶做酒酿时的谆谆教诲、父亲耕作种植时的踏实背影、母亲待人接物的谦和笑容,于无声处滋养着下一代的品德根基。
明代大学士许国三驻灵金山讲学的轶事重述,石山精舍的墨香仿佛穿透岁月,揭示了“诗书继世长”这一追求对个体精神成长与家族文化赓续的永恒意义。孩子们托腮倾听,眼中闪烁着对先贤智慧的向往;家长们悄然颔首,体悟家风传承对子女教育的关键作用。
传承创新:激活基因密码,赋能时代发展
灵山村的家风传承,早已跳出故纸堆的藩篱,在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中焕发新生,展现出强大的现实转化力。文旅融合里的家风叙事,首创“灵山之学”主题旅游线路,豆腐坊里“磨豆悟勤俭”,酒酿馆中“酿酒话家风”。游客在非遗体验中触摸文化温度,村民在讲述“耕读故事”时,深化了自身文化认同与价值自信。这份将家风教育融入旅游经济的智慧,不仅让古老家训成为乡村发展的“文化名片”,更探索出一条以文化人、以文兴业、以文铸魂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思政教育中的家风赋能,当防溺水安全教育邂逅“规矩宜守,放肆须饬”的族规警示,安全意识与道德教化实现深层次融合。孩子们在学习救生技能时,同步内化了“敬畏生命、遵纪守法”的核心价值观——家风教育以其贴近生活、直抵人心的特性,成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天然载体和有效切口。
社会治理中的家风力量,徽商“诚信为商、以德驭财”的祖训,为构建现代诚信经济体系提供了道德基石;灵山村“创新进取”的家风内核,驱动着产业转型与技艺升级。从灵山酒酿到酒酿咖啡,从民居牛舍升级为精品民宿等,优良家风蕴含的伦理规范与精神特质,能够有效转化为促进社会和谐、激发创新活力的源动力。
德润万家:厚植文明沃土,共绘振兴图景
活动现场,孩子们用画笔勾勒心中的“好家风”:奶奶磨豆腐的背影诠释“勤俭”,给爷爷捶背的场景注解“孝亲”。7岁的小宇举着画作说:“以前觉得爷爷奶奶‘勤俭’是唠叨,现在知道它是‘希望的种子’,要种在心里!” 家长们坦言:“从前以为家风是老规矩,如今才懂,它是塑造孩子健全人格的无价之宝。”
巾帼志愿者们化身“家风宣讲员”,将继续穿梭在古村巷弄,播撒文明的种子;镇妇联也将以此次活动为起点,构建常态化、立体化的家风教育体系,让“德润万家”的美好愿景照进现实。
呈坎镇灵山村的家风巡讲,远不止于对千年家训的温情回望,更是对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生动实践。当巾帼力量与乡土文化深度交融,家风家训便能超越家庭场域,成为驱动个体向上向善、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赋能乡村全面振兴的强大精神引擎。
编辑:程璇